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
概括指出并結合史實簡要說明英美先后確立世界霸權地位的共同點,扼要說明美取代英的主要原因。
概況
說明
國內安全的政治局面
英: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美:獨立戰爭、內戰、兩黨政治
有利的國際環境
英:處于大西洋航路的有利位置,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比較早
美:兩次大戰本土遠離戰場,大發戰爭財
先進的科技與強大的經濟實力
英: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處于“世界工場”的地位
美: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戰后掌握了世界的經濟霸權
強大的軍事力量
英:擁有強大的海軍
美:取得與英相等的制海權,二戰中軍事力量膨脹
對外擴張與爭奪霸權
英:到18世紀中期先后打敗荷、法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
美:運用大棒、金元外交在西半球確立霸權,一戰后推行“金元外交”,二戰后通過“冷戰”“熱戰”確立世界霸權
主要原因:
(1)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必然規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這種不平衡性大力加強。
(2)英國在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后對更新技術和設備采取了消極態度,經濟發展緩慢;而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積極開發和利用新技術,加上市場、資源、勞動力、資本等有利條件,經濟飛速發展。
(3)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損失慘重,力量削弱;而美國則靠發戰爭財使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加強。
7.戰后歐洲國家關系的焦點問題
(1)魯爾危機。
1923年至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借口,出動10萬軍隊占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釀成“魯爾危機”。對此,德國實行“消極抵抗”的政策。英美兩國害怕德國經濟陷于崩潰導致社會危機甚至引起革命,要求盡快結束魯爾危機。此時,德、法雙方也都難以堅持原來的政策。魯爾冒險的失敗導致法國在德國賠款問題上喪失優勢,開始受英美的擺布。
(2)德國的賠款問題
德國的賠款是凡爾賽條約中懸而未決的最復雜的國際問題之一,成為20年代國際關系中的斗爭焦點,反映出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及戰勝國與戰敗國德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各帝國主義國家都力求使這一問題的解決對自己有利。法國要求獲得最大限度的賠款,以削弱德國,增強本國的經濟力量;英美則希望復興德國經濟促進歐洲經濟發展,以利于海外貿易增長,并以德國牽制法國,削弱法國的霸權地位。
與德國賠款問題密切相關的道威斯計劃
1924年8月,倫敦會議通過的“道威斯計劃”,使帝國主義各國在賠款問題上達成了暫時的妥協。從這個計劃的內容可以看出:第一,著眼于賠款的近期有效支付,在最重要的賠款總額、付款年限上沒有明確規定,實際上這是一個為期五年的臨時性計劃,德國賠款負擔大大減輕。第二,把索要賠款與提供貸款、扶持經濟發展聯系起來,為英美資本大量涌入德國掃清了道路。道威斯計劃的通過與實施是協約國對德賠款政策的轉折點,從削弱德國的政策轉變為復興德國的政策。
(三)典型問題分析
仔細閱讀和觀看下幅漫畫,從背景、過程和影響三個方面論述一戰后德英法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
分析:
背景:一戰期間,美國發了橫財,成為英法的債權國,戰后推行金元外交。德國戰敗,英法要德國支付巨額賠款。德國無力償付,抵制賠款,釀成普爾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