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上冊知識要點總結
目的 富國強兵,建立封建統治 順應民族融合趨勢,鞏固統治
主要
內容 政治上,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實行連坐法;經濟上,廢除井田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度量衡;軍事上,獎勵軍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詩書而明法令”。 經濟上頒布均田制租調制與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
政治上整頓吏治,制定了俸祿和考核制度
文化上由平城遷到洛陽
風俗上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說漢話、改漢制
性質 加強地主階級中央集權的封建化改革 統治階級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階級的愿望,順應了歷史潮流。
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富國強兵;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氣和魄力。 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與趨勢;
適應了歷史發展與前進和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堅定。
進步性 滿足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經濟需要;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符合社會生產力和封建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推動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的轉型,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順應了時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為中國多民族國家共同發展的歷史做出了貢獻 。
啟示 改革是國家民族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只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國家民族才會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樂于獻身于光輝的改革事業,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西方古希臘的梭倫改革和近代歐洲的宗教改革
古希臘的梭倫改革 近代歐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
背景 ①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業奴隸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權利,實行改革。(改革的階級基礎)
③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領導改革。(政治前提) ①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和阻礙;
②政治:成為西歐各國強化王權的障礙,統一民族國家的興起;
③社會矛盾: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會矛盾;
④思想:文藝復興宣揚人文主義,肯定人性,反對神性,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⑤導火線:教會在德國兜售“贖罪券”斂財。
目的
性質 奴隸主階級為緩解社會矛盾,穩定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秩序的改革 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早期資產階級政治運動
主要
內容 ①頒布解負令,廢除債務奴隸制;
②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提倡節儉;
③確立財產等級制度;按照財產多寡將全體雅典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
④重組國家權力機構;使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并創立了兩個新機構——四百人議事會和公民法庭。 1517年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張因信稱義 (即信仰得救)認為圣經 是唯一信仰的根據;1536年加爾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對盲從天主教會,《圣經》的權威至高無上主張信仰得救;主張簡化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主張建立民主教會、政教合一。
歷史
意義 穩定了雅典公民團體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賦予平民直接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為政治民主化開辟了道路,奠定了社會基礎。 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