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上冊知識要點總結
【疑難知識解析】
1.中外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類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種多樣。從改革的程度看,—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從改革的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從改革的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類型主要有三種:一是確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促使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變;二是封建統治政策的調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變法,19世紀后半期的洋務運動。都是地主階級為挽救統治危機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運動;對于中外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場改革,雖發生在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性質各異,結果千差萬別,體現出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但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①本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富國強兵的改革,如王安石變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進新舊社會制度轉變的改革,如梭倫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歐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戊戌變法等等。
2.對社會改革應持的正確看法與評價。
(1)我們要把各種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以評價。應該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據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一要看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斷。即看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
(3)所有改革無一例外都是在新舊勢力激烈沖突和斗爭的背景下展開,改革過程中,陳舊觀念受到猛烈沖擊,舊勢力的利益受到影響,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沖突甚至會演變成生死較量,改革者必須以大無畏的勇氣戰勝困難,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樣性,歷史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實現預期目的,只有根據不同的國情和當時的歷史實際。實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適宜的方法進行改革。
【知識拓展綜合】
1.向西方學習的中國洋務運動與日本維新變法比較.
相同點:都足在民族危機嚴重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都是以清政府為主體而進行的重大政策調整;都涉及軍事、經濟、文化方面的改革;都主張向西方學習;都是中國近代化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內容;雖然都失敗了,但對歷史發展的進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不同點:國際環境不同,前者發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后者發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階級屬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階級,后者代表資產階級。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性質不同,前者是地主階級改革,后者是資產階級改革。內容不盡相同,前者只主張學習西方科技,后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影響不同,戊戌變法比洋務運動影響大。
2.中國洋務運動、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1861年改革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