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和群落
看圖試著描述
提高學生觀察能力,以及分析、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使學生認同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及大熊貓保護措施
培養學生看圖分析和表達能力,了解種群的空間特征。
課
堂
總
結
組織學生總結種群的幾個特征。并說明各特征之間的內在關系,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遷入率和遷出率;而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通過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響種群密度的未來變化。那么在這些綜合因素的影響下種群數量會怎樣變化呢?這就是我們下一節的內容。
總結種群的特征,回顧本節課所學種群特征回答。
培養學生的知識總結能力。
評價
通過做達標測試題檢測
做題
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說明
1.本節--的核心是用樣方法測定種群的密度,對于樣方法這種科學方法的學習,著重于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討論和對實際問題的探討,不能撇開生物學現象只是單純的講解數學問題,那樣就使學生感到乏味,也不能只講生物學現象而不結合科學的數學方法,因此二者的結合至關重要,要好好把握。
2.本節課講授了種群的多個特征,但是有輕重詳略之分,重點是種群密度,以及樣方法在種群密度測定中的實際應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與種群密度相聯系的講解。畫出一個圖表來表明出生率與死亡率,遷入遷出率以及性別比例等對種群密度的影響,將有助于學生對種群各個特征的整體把握和記憶,
3.本節課的主要線索是種群的特征,但并不是僅僅描述性的講,而是從問題出發,落腳于對科學方法的學習:用樣方法測定種群密度。因此,讓學生嘗試、模仿調查種群密度,是本節的重要教學目標。--要圍繞實現這一目標來制定,即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活動,完成嘗試、模仿的操作。教材中設計了“探究”活動: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這一活動需要在野外進行,且屬嘗試、模仿層次,故一般可以安排在本節結束時進行。
4.對于特征的講解要多引用實例,盡量給學生以感官的認識不要過分強調概念。比如年齡組成這一特征完全可以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比如我國)和不發達國家間進行比較分析,問題甚至可以深入到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各自不同的年齡組成,這一年齡組成對這個社會的將來有什么影響。
5.人類社會是最復雜的種群系統,但是又具有種群的共性,把所學的知識和人類社會聯系起來不僅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會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