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教案 1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教案 1一、教學目標1.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2.嘗試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生長素的生理作用。2.教學難點探究活動: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三、教學策略1.圖形引導,問題入手。閱讀生物學方面的資料時,要能讀懂模式圖、示意圖和圖解,這是對高中學生的基本要求。因此,本節(jié)可以從對問題探討的曲線圖的分析入手。2.利用多種資料,交流生長素類似物應用的實例,理清應用原理。3.組織好探究活動的教學。本節(jié)中“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是以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為知識背景的。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此項探究活動,可以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并體會科學理論在應用到生產(chǎn)實踐的過程中,往往也有許多要探索的問題。這個探究活動可以采取協(xié)同合作的方式展開。在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前,可以師生合作策劃好探究方案,還可以演示預實驗的情況,并引導學生理解預實驗的作用。四、探究指導在上節(jié)課結束時,應布置學生預習探究活動“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指導,并準備好實驗用具,如楊樹枝條、礦泉水瓶等。教師如果能提前做本探究活動的預實驗,可避免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浪費,也可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一)材料用具的準備1.實驗材料可以用楊、加拿大楊、月季等的枝條。2.實驗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燒杯、滴管、試劑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帶流水孔)、盛水托盤、礦泉水瓶。3.插條選擇插條質量和規(guī)格對探究實驗效果影響很大。大樹上的1~2年生枝條,可以作為扦插的材料,但以1年生苗木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條形成層細胞分裂能力強、發(fā)育快、易成活)。實驗表明,插條部位以種條中部剪取的插穗為最好,基部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實驗室用插穗長5~7 cm,直徑1~1.5 cm為宜。由于一個年級幾百名學生同時用枝條,要適當考慮對樹木的保護。扦插枝條的處理:(1)枝條的形態(tài)學上端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這樣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促進成活。(2)每一枝條留3~4個芽,所選枝條的芽數(shù)盡量一樣多。(二)實驗設計1.選擇生長素類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2.配制生長素類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餾水配制,加少許無水乙醇以促進溶解)。3.設置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梯度:用容量瓶將母液分別配成0.2、0.4、0.6、0.8、1、2、3、4、5 mg/ml的溶液,分別放入小磨口瓶,及時貼上相應標簽。naa有毒,配制時最好戴手套和口罩。剩余的母液應放在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長有綠色毛狀物,則不能繼續(xù)使用。4.枝條處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建議各小組采用不同方法進行實驗。浸泡法也可設置不同的浸泡時間。應該鼓勵學生設計多種方案,以便交流,資源共享。(三)探究活動1.提出問題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如2,4-d或naa,促進楊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是多少呢?2.作出假設適宜濃度的2,4-d或naa可以使楊或月季插條基部的薄壁細胞恢復分裂能力,產(chǎn)生愈傷組織,長出大量不定根。3.預測實驗結果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約3~5 d),用適宜濃度的2,4-d或naa處理過的插條基部和樹皮皮孔處(插條下1/3處)出現(xiàn)白色根原體,此后逐漸長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較低濃度、較高濃度或清水處理的枝條長出極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4.實驗步驟(1)制作插條。(2)分組處理:將插條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處理(藥物濃度、浸泡時間等可多組。如可分別在naa中浸泡1、2、4、8、12、24 h等)。(3)進行實驗:將處理過的插條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溫度(25~30 ℃)。(4)小組分工,觀察記錄:前三天每天都要觀察記錄各小組實驗材料的生根情況。教師可以設計記錄表格,更應讓學生自行設計記錄表格,提供學生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空間和機會。記錄過程是意志與耐心的鍛煉,既有分工也有協(xié)作。記錄用不同濃度生長素類似物處理后枝條生根情況,如生根條數(shù),最長與最短根的長度等。(濃度適宜的生長素類似物處理后,在綠色樹皮的皮孔處長有白色幼根;時間長一些會在枝條下端斜面樹皮與木質部之間長有白色根原體)。每隔2~3 d記錄也可。(5)研究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① 分析不同插條的生根情況。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條上沒有芽、枝條倒插等。都能生出不定根:促進扦插枝條生根是指刺激枝條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長。不同的枝條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數(shù)目多少不一樣,如枝條上芽多,則產(chǎn)生的生長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發(fā)。②分析與本實驗相關的其他因素。a.溫度要一致;b.設置重復組。即每組不能少于3個枝條;c.設置對照組。清水空白對照;設置濃度不同的幾個實驗組之間進行對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5.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本探究活動關鍵是時間安排。建議課前提交藥品選擇和藥液濃度控制的設計方案,培訓關于選取枝條、怎樣做插條的方法,說明注意事項,并確定各小組的分工。課堂實驗最好在教師帶領下,由學生完成實驗設計和實驗裝置,將實驗操作部分安排在課外或在家庭中進行。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按照小組分工認真進行觀察,實事求是地對實驗前、實驗中(包括課內、課外)和實驗后插條生根的情況進行記錄,并及時整理數(shù)據(jù),繪制成表格或圖形。最后分析實驗結果與實驗預測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實驗的結論。不要求實驗結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6.表達與交流實驗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寫出自己個性化的實驗報告,向小組和全班匯報探究過程和結果、經(jīng)驗、教訓或體會,包括在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方面的收獲。7.進一步探究“進一步探究”旨在鼓勵學生進行擴展性的探究和實踐,大多數(shù)需要在課外完成。教師應當提供機會,讓學生互相進行交流和討論。這個欄目的活動給學生以更大的自主性,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基礎,給予適當?shù)奶崾净蛑笇А9膭钣信d趣的學生進一步探究不同季節(jié)和枝條老幼部位對生長素類似物的反應,讓學生自行設計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