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教案
第二框 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教材分析】
這一框是本課的落腳點,主要是從“哲學與時代”的關系角度,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基本特征和發(fā)展。這一框分三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第一目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得以產生的三個基礎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代的關系,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適應時代的產物,它是對時代主題的科學解答。
第二目重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 了三個統(tǒng)一,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統(tǒng)一、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這三個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基本特征。
第三目主要是從哲學與時代關系的視角,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說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理論。
【學生分析】
整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正發(fā)生著巨大變化,不同的思想對青年學生產生著不同的作用,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思維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躍,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時期,對一些社會現象能主動思考,但尚需正確加以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分析】
一、基本知識:通過學習識記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的內容。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代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的觀點及其發(fā)展的理論。并能運用有關理論分析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鑒別理論是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發(fā)展的眼光觀察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科學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養(yǎng)學生與時俱進的品格。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難點: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特征中的“三個統(tǒng)一”。
【教學方式】
采用接受式學習的方式,以教師分析為主,輔之以師生的互相討論。
【教學用具】
應用多媒體制作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結構】
二、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
1、 誕生的三大基礎
a階級基礎 ——無產階級
b自然科學基礎——三大發(fā)現
c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辯證法)
2、 基本特征
a在實踐的基礎上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tǒng)一
b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
c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
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a、 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
b、 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c、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
回顧上一框內容,主要是有兩大方面,一是哲學與時代的關系,一是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在哲學與時代的關系中,我們明確了: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在學習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時,我們明確了兩個具體內容,第一、哲學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觀念、解放人們的思想。即哲學可以更新觀念,解放思想,第二、哲學能預示和指明社會前進的方向,指引人們追求更美好的未來,即哲學可以指明社會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