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維的奧妙
生4:鳥類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比如用一根短線把一只金翅雀拴在樹枝上,而用另一根一尺長的短線吊一只裝食物的小紙桶掛在它腳下的樹枝上。金翅雀想要飛下來吃紙桶里的食物,但脖子上上拴的短線限制了它,當試著飛幾次都達不到小桶后,它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不再往下飛,而用嘴去叼那根拴紙桶的線。開始叼上一段便松口吃食,結果桶又掉了下去。經過反復嘗試之后,金翅雀便把叼上來的線用爪踩住,然后再叼上一段,于是桶一段一段上升,終于叼住了紙桶的邊緣,并用爪踩住。于是吃到了食物。
師:一些高等動物,這種反應形式不僅具有了感覺、表象、情感,甚至出現了思維的萌芽。有人在非洲森林里觀察黑猩猩怎樣捉白蟻吃的情況,黑猩猩把一根小棍插到白蟻洞里,等棍上粘滿了白蟻就抽出來舔食,所用的小棍不超過30公分。如果棍子太長,或插在蟻穴里變彎了,它還會截去一段,如果棍子上有樹叉和葉子它也會把它們掰掉,而且還會帶著加工好的小棍到遠處找蟻穴。
黑猩猩還會巧妙地利用樹葉來吸水喝。當它夠不到小樹洞里的水時,就把樹葉輕輕嚼成海綿狀的東西,并用指頭夾住放在洞里去吸水,然后拿出來放在嘴里吮干,如此反復多次。能夠對物體進行加工,為達到某種目的準備動作,把現有的事物與將來的情境聯系起來,沒有一種原始的、具體的思維參加,是做不到的。
人類的意識,就是在動物心理的基礎上發生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質的飛躍。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前提。因此說,人的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板書)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師:人的意識是從動物心理發展而來的,但純粹的動物心理不會自發地形成意識。人的意識是和人的產生聯系在一起的。是什么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呢?
生:是勞動。
師:對。意識就是在勞動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產生的。所以說,意識又是社會的產物。
板書)
(2)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師:如何理解“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生:在勞動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生成了,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產生了。語言的產生又有力地促進了人腦的發展,推動人類意識不斷進步。
(板書總結)
師:那么,作為意識的物質器官,為什么只有人腦能產生意識呢?動物也有大腦,一些高等動物有了思維的萌芽,為什么沒有形成意識呢?這與人腦這個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
(板書)
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1)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出示投影)
現代科學證實,人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僅大腦皮層就有140億個神經細胞。一個人的腦中的神經細胞所構成的神經網絡,其復雜程度遠超過北美洲的全部電報、電話通訊網絡。人腦不僅在質上而且在量上,都與其他高等動物有區別。現代人腦的重量約1500克。大致相當于體重的1/50,黑猩猩的腦重不足400克,大致相當于體重的1/150;大猩猩腦重約540克,大致相當于體重的1/500。
師:請一個同學根據初中生理衛生知識簡單一下人腦的構造和機能。
生:人腦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延腦、后腦(腦橋與小腦)、中腦、間腦(丘腦與下丘腦等)以及端腦(嗅腦、基底核、胼胝體與大腦皮層等)。延腦被喻為“生命中樞”,腦橋負責小腦與高級部位的“通訊聯絡”,小腦則專司運動平衡。這些部分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須的。但與人類智能更直接攸關的,則是中腦水平以上的腦結構,特別是大腦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