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維的奧妙
教學過程步驟三:思考質疑,深化拓展
學生質疑1:客觀上沒有鬼神,為什么宗教觀念中的鬼神仍是客觀存在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師:理解這一觀點,關鍵要從本質上看,宗教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同時還要注意:不能把人腦的“反映”看成是“直觀的鏡像反映”,把宗教中的鬼神觀念看成是客觀存在的鬼神的反映。宗教觀念中鬼神可以在客觀世界中找到某種原型,它的根源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而在活生生的人間。只不過經過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作出“虛幻歪曲”的反映,成了唯心主義的東西。
學生質疑2:未來的東西還沒有出現,人們關于未來的判斷和預測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嗎?
所謂預測是運用想象、假設等思維形式讓未來世界超前地存在于人的主觀之中的一種認識。任何關于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都以現存客觀條件為前提,以客觀規律為依據;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由于關于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這種判斷和預測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重要的反作用。它能夠正確指導人們的行動,促使事物向人們所期望的結果發展。1781年人們發現了天王星,記錄了它的運行軌道,但卻與根據萬有引力計算出的軌道有較大偏差。于是有人推測,在天王星外還有一顆行星,由于它的作用才引起實際軌道與計算軌道的差異。青年學者亞當斯和勒維列分別利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其他有關規律,對天王星的實際軌道進行分析,計算出那個未知行星的軌跡。果然,1846年9月23日晚,加勒在勒維列指出的位置附近觀察到了那個行星——海王星。
學生質疑3:意識與觀念、思維、精神是一種什么關系?
聯系:①它們相對于物質來說,都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是第二性的;②它們都是人區別于動物的特點,具有能動作用;③它們作為物質的對立面,常被當作同義語來使用。
區別:①它們在不同的場合有不盡相同的含義和用法。
觀念是指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觀念也即思想,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
思維有時指理性認識,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能動過程,是人類認識活動的高級形式,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
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人區別于動物的特點。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義者所講的精神,是對意識的神化。而唯物主義者則把精神看作和意識、思維同一意義的概念來使用,認為它是物質的最高產物。
學生質疑4: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電腦將來會像人腦一樣思維嗎?
(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已見。)
師:電腦能夠完成各種數學、物理問題的復雜計算,比人工計算快得多,準確得多,能夠對大量復雜的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分析、記憶、儲存,能夠代替人們對冶金、化學、機械加工、交通運輸等部門的生產過程進行監督和控制,甚至可以協助醫生診斷處方,協助家庭洗衣做飯等等。電子計算機的這種成就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其他成果,證明意識并不神秘。人們掌握了思維活動的某些規律和機械運動規律的共性,用機器的活動代替了大腦的某些思維活動,這就進一步證明了意識也不過是物質的屬性,并不是脫離物質的不可捉摸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