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第一節第一框實踐的特征
第八課第一節第一框實踐的特征
【本課總體概括】
一、本課的地位和內在邏輯
1、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
本課是全書內容的總結,也是“哲學常識”課教學的歸宿,因而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說它是全書內容的總結,是因為在前七課中,無論是講述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還是談及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實現,都離不開社會實踐,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實踐不僅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也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相統一的基礎。說它是“哲學常識”課 教學的歸宿,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行動的指南,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目的就是要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本課還是全書理論主線的突出體現。全書的主線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個人和社會的統一”。雖然前七課也體現了這兩個統一,但側重點是不同的。1-4課講述世界的本質、狀態、規律,人們應當按照它的本來面目來認識它、改造它,強調客觀決定主觀。第5課提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問題,從人的認識過程分析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問題。第6、7課從一般價值觀、人生價值觀、人生理想的角度講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本課講述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突出體現了主客觀的統一。無論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還是主觀對客觀的反作用,都是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的,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只能在社會實踐中完成。可見,學好本課既有助于深刻理解前七課的內容,更有利于從總體上把握各課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全書的教學目的。
2、內在邏輯
(1)全課以實踐的觀點為中心,由兩節六個框題組成。第一框題闡明實踐的含義和特征,這是本課立論的基礎,也是邏輯的起點。第二、三框題講實踐的作用,即實踐在社會發展和認識中的作用,而根本的作用是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第二框題),其次才是對認識的決定作用(第三框題)。那么,實踐是誰的實踐呢?第四框題作出回答,講述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實踐之所以具有那么重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其主體是人民群眾。失去人民群眾的力量,任何個體的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都是蒼白無力的。這又自然地引出了第五框題的內容,知識青年必須與群眾實踐相結合,在群眾實踐中鍛煉成才,有效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通過實踐,人們一方面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另一方面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實現主觀和客觀、個人和社會的統一。
(2)從世界觀、方法論、人生觀的統一的角度看,本課的邏輯也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前四框題主要是講世界觀和歷史觀的道理,既有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又有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這是本課的理論基礎。第五、六框題則主要是講方法論的,同時也貫穿了人生觀的教育,這是前四框題理論的要求和應用。可見,本課的內在邏輯也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人生觀的統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實踐的概念;理解實踐的基本特征。提高學生的比較能力、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實踐的含義”、“實踐的特征”時,采用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