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第一節第一框實踐的特征
提問:這則材料說明人的實踐活動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歸納: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活動。
(2)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活動。也就是說,實踐具有能動性(板書)
教師分析: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因為人是有思維、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在行動之前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動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去改造客觀世界,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們在實踐中變革客觀事物,就是把原有的東西改造為新的東西,創造出新的東西。改造社會的實踐,就是要不斷地創造新的社會關系。這種有目的的創造就充分顯示了實踐的能動性。意識的目的性,結果的創造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實踐才獨有的本質特征。
教師提問:堅持實踐的能動性,就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辯證法?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分析:堅持實踐的能動性,就是承認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意識根源于物質,又反作用于物質。因而,堅持實踐的能動性,也就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辯證法。
教師設疑:既承認實踐的客觀性,又承認實踐的能動性,二者是否矛盾?
教師分析:二者不是矛盾的。由于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都是客觀的物質的,決定了時間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它與客觀物質世界緊密相連;由于任何一個社會實踐總是在一定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有目的的活動,決定了時間又具有能動性,它又與主觀緊密相連。可見,實踐是有機連接主觀和客觀、意識和物質的橋梁,這正是實踐的顯著特點。可見,實踐的第一個特征和第二個特征是統一的。夸大第一個特征否定第二個特征,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第二個特征否定第一個特征,會導致唯心主義。意識根源于物質,只有人們的意識符合客觀的要求,人們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實踐的創造性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也就是說,實踐具有社會性、歷史性(板書)
教師設疑:怎樣理解實踐的社會性?
學生分析得出: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所講的實踐,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所進行的活動,任何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單位都無法脫離所處的社會關系去孤立地實踐。任何實踐都要受到當時各種社會狀況的制約和影響。這種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等。
辨一辨:實踐雖然是社會性的活動,但實踐活動是永恒不變的活動。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實踐的歷史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任何一個實踐活動總是處于一定歷史階段的人在一定歷史階段進行的,因而其內容、規模、水平,都要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另一方面,具有社會性的實踐是歷史地發展著的,人類社會實踐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永無止境地發展著。
【本課小結】綜上所述: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構成的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又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能動性的活動。這種活動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是歷史地變化發展的。實踐的這三個基本特征的關系是不可分的,統一在任何一項實踐活動中,用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的思想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