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第一節第一框實踐的特征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注重實踐精神
【教學重點】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實踐的第一個特征與第二個特征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方法】分析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講授法相結合,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什么是認識?認識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人類不斷地認識、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也是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不斷加深的歷史。在傳統農業社會,存在著人口與土地等資源的矛盾。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及人口數量的增加,人口與礦產等資源的矛盾又進一步凸顯出來。人口膨脹與自然資源短缺的矛盾,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要樹立人類的資源危機意識,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
教師提問:我們為什么要樹立人類的資源危機意識,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這種認識為什么是不斷發展的?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導入新課:
認識來自于實踐。那么,什么是實踐?為什么要投身社會實踐?怎樣才能更好地投身社會實踐?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八課。
第八課 自覺投身社會實踐(板書)
第一節 實踐及其作用(板書)
一、實踐的特征(板書)
判斷:下列活動中那些屬于實踐活動?并說明理由。
(1)蜘蛛結網(2)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規劃”(3)XX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神州六號宇宙飛船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分析:
1、實踐的含義(板書)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2)理解:
(教師結合剛才的判斷分析)實踐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的區別,因此,蜘蛛織網的活動不是實踐活動;二是指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因此,“規劃”不是實踐活動。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的對象是客觀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是人們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統稱為實踐。
材料:恩格斯說:“人離動物愈遠,他們對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帶有經過思考的、有計劃的、向著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標前進的特征。”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實踐活動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分析:說明人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的活動。那么,實踐有哪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2、實踐的特征(板書)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也就是說,實踐具有客觀性。(板書)
指導閱讀:書113頁。
提問:為什么實踐具有客觀性?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分析:這是因為構成實踐的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都是客觀的物質的。
教師提問:怎樣理解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
學生分析得出:實踐的客觀性根源于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因而,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也就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論。可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辯證唯物論是緊密相聯的、統一的。
材料:XX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XX年是實施規劃的開局之年。根據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確定的明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做好明年的經濟工作必須把握大局、突出重點,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勢頭,著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加大能源資源節約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