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
第4條人權——文化多樣性的保障
捍衛文化多樣性是倫理方面的迫切需要,與尊重人的尊嚴是密不可分的,它要求人們必須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特別是尊重少數人群體和土著人民的各種權利。任何人不得以文化多樣性為由,損害受國際法保護的人權或限制其范圍。
第6條促進面向所有人的文化多樣性
在保障思想通過文字和圖像的自由交流的同時,務必使所有的文化都能表現自己和宣傳自己,言論自由,傳媒的多元化,語言多元化,平等享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科學和技術知識——包括數碼知識——以及所有文化都有利用表達和傳播手段的機會等,均是文化多樣性的可靠保證。
(二)(學案)中國文化年——凸現文化多樣性
XX年10月,中國文化年在法國巴黎金門宮隆重開幕。
在中法兩國政府和民眾的通力合作下,中國在法國全國各地先后推出了300多個文化項目,內容涵蓋文學藝術、教育、科技、體育、民族、旅游等眾多領域,可謂異彩紛旱,
102
如香榭麗舍大街的盛裝中華民俗大游行,埃菲爾鐵塔通體染上中國紅等。這些大手筆,給世人留下難以磨滅的美好印象。應該說,中法互辦文化年的成功嘗試,已經為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三)(學案)什么是“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是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所產生的、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性文化形態,大眾文化最先產生于西方社會,興盛于20世紀30年代的歐美發達國家?v觀西方和中國半個多世紀的大眾文化走向,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確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促進了社會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發展。
大眾文化所具有的特點:
(1)現代性。大眾文化產生于現代工業化時期,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它伴生于工業社會的大眾群體,因此明顯地不同于前工業社會中的民間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
(2)商業性。大眾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商業文化,現代化科技手段是大眾文化生產和消費的重要載體,因而能使大眾文化在短期內迅速蔓延和擴張。大眾文化和市場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親緣關系,是在工業時代的市場化擴張中孕育并形成的,市場是它的試金石,消費者愈多,大眾化則愈強。
(3)世俗性。大眾文化面向世俗生活,本質上是一種市民文化。一般說來,大眾文化的存在形式是一種私人生活空間的拓展,其存在過程也是一種由個人化向大眾化的轉變,是一種中性的大眾消費。取悅大眾是大眾文化的重要價值追求。
(4)標準化。消費大眾的心理需求、精神追求是各異的,接受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大眾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只能從多數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發!耙话恪奔词恰皹藴省,尤其是當大眾文化產品被工業化批量生產時,標準化也就愈加在所難免。
(5)時效性。如果說世俗性是大眾文化的空間表達特征,那么時效性則突出地表現著大眾文化的時間特征!按蟊娢幕纫虾鯐r宜,又要能夠產生轟動效應,尤其是當其以電影、電視等現代傳媒為依托而表現時,則更強化了大眾文化的這種時效性特征。
(6)娛樂性。大眾文化多以日常生活行為和感覺、感觸為主要內容,因此特別追求訴諸感官的娛樂效果,引導人們注重消遣、游樂和嬉戲,所謂“跟著感覺走”、“玩的就是心跳”,通過這種感性刺激使人活得更輕松和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