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
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知識
目標①知道古老的中華文化走過的輝煌歷程②明確源遠流長、從未中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③了解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漢字。④了解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史書典籍。
能力
目標①提煉、解讀信息的能力。本課信息量比較大,應注重培養學生提煉有效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②綜合分析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綜合能力。對文化的理解離不開歷史和地理知識,老師要引領學生以“文化”為主線,整合不同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增強對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②增強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運用中華文化發展的典型事例,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本課重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征
本課難點中華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巨大的凝聚力和非凡的創造力閱讀下面兩幅圖片和材料:材料 經專家認定:六千多年前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就是漢字的雛形。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大部分是用漢字記錄下來流傳后世的。漢字的正式文字從甲骨文開始。按演變的順序,其主要字體有: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此外,還有兩種輔助性字體,即草書和行書。[思考] (1)以上圖片和材料共同反映了中華文化的什么特點?試加以說明。(2)出現上述特點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義?提示:(1)①共同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②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和史書典籍是很有說服力的。③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數千年來,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甲骨文作為漢字的雛形,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強有力的見證。④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相傳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史官,以后歷朝歷代都設置史官。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中國古代檔案珍藏特種郵票就是史書典籍的體現。(2)①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②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一、古代輝煌的歷程1.上溯殷周時期, 、“敬德保民”思想,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 。天命神權思想雛形2.秦的統一,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 的意義。漢代, 確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時期,古代中華文化高度發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廣泛吸收外域文化,進入了氣度恢宏的 。宋元明時期,產生了影響后期封建社會發展的 。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開始面臨 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