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2.1感受文化影響
師:五體投地。(學生有的點點頭,看來有所了解)所謂五體就是指頭加四肢,行這禮時先跪地,然后手往前伸,身子向地慢慢趴下,最終五體都貼在地上,這個禮是很大的。《英雄》里面的無名見秦始皇就是行這個禮,所以我們現(xiàn)在成語里面還會有這個,表示對某人很佩服的意思。
但我們現(xiàn)代人交往基本上已不行這樣的禮儀了,我們見了地位比我們高的人只需尊敬叫一聲,點一下頭,或握握手就行了。古代人見面下跪是取決于當時的價值觀念。
不同民族的人們進行交往也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印記。
大家看p14下面的圖片。
課堂探究:①你知道這些禮節(jié)的意義嗎?②你還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禮節(jié)?(讓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提示:
①獻“哈達”是我國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jié),是向對方表達自己的純潔、誠心、忠誠和尊敬。在西藏,遇到婚喪節(jié)慶、應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的稀松如網,也有用絲綢為料的。“哈達”在不同的情況下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佳節(jié)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節(jié)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禮上呈獻“哈達”,意味著祝愿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賓時獻“哈達”,表示一片虔誠、祈禱菩薩保佑;葬禮上獻哈達是表示對死者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后來人們又對哈達的由來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釋,說它是仙女身上的飄帶,并以它的潔白象征圣潔和至高無上。
當泰國人互相打招呼時,不會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而以雙手合十,狀似禱告。一般說來,年幼的先向年長的打招呼,而年長的隨后回禮。在一般的泰國人交往中,告別和見面時不是行握手禮,而是以雙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互相致禮。此禮可表示問好、告別、致謝、感謝、原諒等意思,同時互說“沙瓦迪卡”(泰語“您好”)。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見面多是擁抱、親臉、貼面頰等。夫妻之間是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是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的親友都是貼面頰。一般在公共場合,關系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子之間是抱肩擁抱,男女之間是貼面頰,晚輩對長輩一般親額頭,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往往親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歡迎賓客的場合,或祝賀、感謝的隆重場合,在官方或民間的儀式中,也有擁抱的禮節(jié),有時是熱情友好的擁抱,有時則純屬禮節(jié)性的。這種禮節(jié),一般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對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兩人頭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擁抱,然后頭部及上身向右擁抱,再次向左擁抱后,禮畢。
②列舉幾個少數(shù)民族的禮節(jié),例如:朝鮮族歷來重視禮節(jié),以敬老愛幼為風尚。日常生活中,一切以老人為先,晚輩不與長輩同桌而飲,不并肩而行。尊敬師長是朝鮮族的一個傳統(tǒng)美德。稱教師為先生,視教師為尊貴賓客。維吾爾族見面時,不施握手禮,而是把右手放在左邊的胸前,然后把身體向前傾側三十度,然后說:“薩拉木來坤”(“祝福”之意)。如果一個人一次碰到十幾個熟人,對每個人都要這樣;如果遇到尊貴的客人或是長輩,則要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并點頭、鞠躬,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和禮貌。婦女見面時,就不施這種禮,而是要互相擁抱,右臉面要挨一下,并說:“薩拉木”;長者見到小孩時,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稱呼,老人則要吻小孩的臉蛋和額頭。不過年輕人見面時,有時行現(xiàn)代的握手禮,并說:“亞克西木塞孜”(您好)。錫伯族是新疆人口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他們十分注重禮節(jié),見面時大都施握手禮,并說:“霍卓納”(您好)。但對老人和長輩卻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邁半步,雙腿下曲,雙手按在左膝蓋上問好。每逢過年,兒女們要給父母叩頭拜年,然后再給其他長輩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