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學案
(三) (學案)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遠在漢朝時期,絲綢之路就成為連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唐宋時期以絲織品和絲綢文化、陶瓷品和陶瓷文化居主要地位的中國文化的傳播以及阿拉伯文化的東漸;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的到來使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達到新的高潮。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博大胸襟。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文化交流的內容越來越廣泛,方式越來越多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主動和開放姿態走上了國際舞臺,也使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達到了新階段。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照搬照抄他人的東西,應依據中國的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納世界優秀的文化成果并不斷創新,將外國文化的精華融人到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中,正如鄧小平所說的,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同時,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例題:唐代中日交流尤為頻繁,日本為了吸取中國文化,派遣大批使者、留學生和僧人到長安等地學習。據統計,唐朝近3XX年的歷史中,遣唐使的任命共計18次,人數少則二三百人,多則五六百人。中國學者、僧人東渡日本傳經者也不在少數,唐舶經常到日本,僅見于記載的就多至數十次,而且在日本造船和駕船的也都是唐人。上述材料說明了( )
①教育和宗教是文化傳播的途徑②中日文化使者傳播、交流著文化③中華文化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④大眾傳媒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解析:題目說的是中華文化通過日本的使者、留學生和僧人來中國吸取文化,中國學者、僧人東渡日本傳播中華文化。通過教育和宗教,中華文化向外傳播。因此,①②③人選,④所說的大眾傳媒與題目不相符合。正確答案是b。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中國古代的海外移民是僑居性的移民,以華商為最主要成分,其中東南亞是世界上華商最活躍的地區。同時,華商華僑在海外的活動,不僅促進了海外諸國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對居住國的礦山開發、農業、港口建設、商品流通等方面作出巨大的貢獻,而且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互動。這表明( ) 1.c
41
①商人的貿易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②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③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徑④中國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a.①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學案)1990年以來,中國接受來華留學人數的年增長率均保持在30%以上(除去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XX年,來華留學生的總數超過8.5萬人,外國來華留學生總人數達43萬多人。每年,中國也有大量的留學生出國留學。互派留學人員與文化傳播之間的關系是( )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