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學案
除了這兩條以外,連接東西方的紐帶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西南絲綢之路”。早在上古時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于交換產品、相互往返的需要,開辟了一條從成都地區出發,經云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達中亞的商道。這條古道比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及東南的“海上絲綢之路”還要早些,而且是我國西南地區與西歐、非洲距離最短的陸路交通線。“西南絲綢之路”使用騾子作為運輸工具,將已經蜚聲世界的蜀地和云南絲綢運至印度,又轉運至歐洲。
(二) (學案)遍及世界各地的客家人
關于客家人的遷徙,史學界和民族學界一般認為是從晉代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時開始的。正是1600多年前連年的戰亂使得近百萬河洛人從中原背井離鄉客居南方,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南遷浪潮。他們便是今日遍布世界各地客家人的先人。這些南遷者,不少都是貴族王室、軍人和文人的后裔,他們家庭富裕,舉止文雅,有文化,活動能力強,風度習俗均高于當地人,所以被當地人尊敬地稱為“客人”或“客家人”。
東晉以后,一直到太平天國時期,客家先民由于戰亂饑荒所迫或自我發展的需求,先后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南遷,其主流皆是溯贛江、貢江而上,最先在贛州這塊寶地棄舟登岸,并與土著居民相互融合,最終在這里形成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萌芽和雛形。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由于受新一輪移民潮和自身人口發展的壓力,贛南、閩
44
西的居民源源不斷向人口稀少的粵東地區發展。明代中后期,粵東的居民有的返遷贛南、贛中,甚至遠遷浙江、四川、貴州、中國臺灣等地,一部分則跨海越洋遠遷到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
(三) (學案)在法國國民議會的演講(XX年1月27日節選)
法蘭西民族和中華民族都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偉大民族,雖然分處歐亞大陸兩端,相距萬里之遙,但兩國人民的交往源遠流長。5XX年前,法國文學巨匠拉伯雷在其傳世之作•《巨人傳》中就曾喻示“智慧的神瓶”在中國。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在其劃時代的著述中,從倫理道德、科學技術和民風民俗等方面,對中國進行了引人人勝的描述。在法國啟蒙先哲的推動下,歐洲曾出現過長達半個世紀的“中國熱”。19世紀以來,西學東漸,法蘭西文明被大量介紹到中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笛卡爾、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等大師的作品多次被翻譯成中文,為中國人了解西方打開了重要窗口。法國大革命為近代中國人民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斗爭帶來了重要啟迪。20世紀初,許多滿懷救國救亡之志的中國學子負笈赴法求學,尋求改造中國的道路和現代思想藝術的靈感。在這些人中,既出現了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中國革命的杰出領袖,也出現了巴金、錢鐘書、徐悲鴻、冼星海等中國文學藝術的著名大師。兩國文化漫長的交流和借鑒,為中法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兩國關系的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40年前,毛澤東主席和戴高樂將軍高瞻遠矚,決定在中法這兩個東西方大國之間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從而揭開了中法關系嶄新的一頁。40年來,在兩國幾代領導人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法關系經歷了時間和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尤其是近年來,兩國在各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兩國關系日臻成熟和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