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教案
四、畫鬼從何處取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但是,有了人腦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識。因為,意識的內容不是來源于人腦,而是來源于客觀存在。只有在實踐中,外部世界的事物通過人的感官傳入人腦,才能產生意識。人腦好比一個加工廠,原材料來自客觀世界,人們意識中的一切內容都是由物質世界決定的。
人的意識有時也會出現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東西,如神靈鬼怪等。漫畫中所畫的“鬼”的形象,在實際生活中都能找到構成它的“零件”。“鬼”不過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和現象反映在人腦中,又經過人的頭腦重新制作罷了。如“牛頭馬面神”就是人們將實際生活中的牛和馬放在人腦中組合起來的怪物。因此,意識雖然就其形式來說是主觀的,但其內容是客觀的。凡是人們意識里的東西,都可以在客觀世界中找到某種原型,都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它們的區分僅僅在于有的是正確的、如實的反映,有的是錯誤的、歪曲的反映。比如宗教的本質就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虛幻的歪曲的反映。
山東 范淑娟
五、意識對物質的反映=鏡子對物體的反映嗎?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意識作為人腦特有的機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有人曾把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比喻為鏡子對物體的反映。這個比喻科學不科學呢?它們之間是不是一回事?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則故事:
據史科記載,東漢末年,宮廷淫亂,政治腐敗。西涼刺史董卓,乘朝廷混亂之際,于190年宣布自為丞相,把持朝政,濫殺無辜,天下怨恨,司徒王允密約志同道合的大臣,計議誅殺董卓。次日驍騎校尉曹操,佩帶王允之七寶刀來至丞相府,見董卓坐于床上,呂布侍立于側,卓曰:“孟德來何遲”曹曰:“馬病行遲耳。”卓謂曰:“吾有西涼近來的好馬,奉先(呂布)可親去揀一匹賜予孟德。”布領命而去。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操急持寶刀在手,欲待要刺,不料,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牽馬到閣外,曹操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果寶刀也,遂遞呂布收下。曹操騙過董卓后,不敢久留,借口試馬逃之夭夭。
但是曹操拔刀的形象卻深深地反映到董卓腦中,引起了他一系列的猜疑:曹操說獻刀,似乎有理,但為何呂布離屋后、他面向內側躺時才拔刀?為何被發現后才說獻刀?曹操告辭而去,董卓不斷回憶,發現了諸多破綻,遂派人召回曹操,回報曹操已倉皇逃走。于是董卓斷定曹操是要行刺,遂采取行動,下令捉拿曹操。
從曹操蓄謀刺殺董卓的全過程看,董卓幸免一死,固然與其床側之鏡密切相關.但鏡子反映的只是曹操拔刀的形象,卻無論如何也不能反映出曹操拔刀的目的.更不能說明其行動。而我們人的意識則不然。董卓在鏡中看到曹操拔刀的形象,隨即在頭腦中展開了一系列的聯想,進而采取了相應的行動。這充分證明人的意識對物質的反映具有能動性。從意識的形成看,意識是客觀事物通過實踐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然后經過人的大腦記憶和處理而產生的一種反映。這種反映是積極的、能動的,它不僅表現在意識能反映事物的外表、現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不同于鏡子的反映,鏡子對物體的反映只能是物體的某個局部的外部現象,它的反映是一種機械的反映,是“直觀的等同”,因而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意識的這種能動性還突出表現在人們可以利用對事物本質的正確認識去指導行動,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董卓斷定曹操是行刺,與其意識的能動性是密切相關的,這是鏡子根本無法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