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教案
三、“哭婆”變“笑婆”的啟示
《禪海珍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京都南禪寺以前住著一位綽號“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年累月神情懊喪,面容愁苦。南禪寺的和尚問她:“你怎么總是哭呢?”她邊哭邊回答:“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賣鞋的,小女兒嫁給了賣雨傘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兒的傘一定賣不出去,下雨的天氣,我又想到大女兒的鞋一定沒有人去買。我怎么能不傷心落淚呢?”和尚勸她:“天晴時,你應去想大女兒的鞋店一定生意興隆;下雨時,你該想到小女兒的傘一定賣得很多。”老太太當即“頓悟”,破涕為笑。此后,她的生活內容未變,但由于觀察生活的角度變了,便由“哭婆”變成了“笑婆”。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可以說不勝枚舉。一些人生活的內容差不多,可是他們的生活狀態卻不大一樣。有的樂觀,整日里笑呵呵的,而有的則內心充滿抑郁與煩惱。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他們觀察生活的角度不同。對此,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蕭伯納說,假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太好了!還有一半。”他看到的是“半滿”,這個人便是樂觀主義者。有人嘆息:“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他看到的是“半空”,這個人是悲觀主義者。同樣是半瓶酒,只是觀察它的角度不同,便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們面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人們的利益、立足點不同,立場不同,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就會不同,上述事例就是具體體現。
四、機會、學習、宰掉他
作家馮驥才曾寫過一篇《富人區》的短文,大意是:在洛杉磯,一位美國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區。他問:“你們看到富人們住在這么漂亮的房子里,會不會嫉妒?”他這位美國朋友驚訝地看著他,說:“嫉妒他們?他們能住在這里,說明他們遇上了一個好機會。如果將來我也遇到好機會,我會比他們做得還好!”
后來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區。他又拿同樣的問題問日本朋友:“你們看到富人們住著這么漂亮的房子,會嫉妒嗎?”這個日本朋友稍微想了想,搖搖頭說:“不會的。”繼而他解釋道:“如果一個日本人見到別人比自己強,通常會主動接近那個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學習,把他的長處學到手,再設法超過他。”
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來看他,他無意中再次想到問過美國朋友和日本朋友的那個問題,就問朋友:“去富人區參觀,會不會嫉妒?”“嫉妒?”朋友眉毛一揚,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上述短文生動地說明,人們面對同一個客觀現象,由于所處的立場不同,利益立足點不同,對同一客觀事實的感受與評價往往大相徑庭。面對許多致富的事實.文中的美國人認為是他們機會好,堅信只要有機會,自己可以比富人還富;日本人注重學習和超越,認為只要主動學習,就可以超越別人;而文中提到的中國朋友,則注重結果,希望占有和不勞而獲。可見,對一個客觀事實的感受,一旦同人們的具體利益聯系起來,那么在觀察問題時就會對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看法。
五、著名論辯與哲理
一次,正當愛迪生致力于發明白熾燈泡的時候,有一家大公司老板取笑挖苦他說:“你已經失敗了1200次.該停止這種徒勞的游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