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教案
六朝詩人王藉到山里去,聽見山林里有一兩聲蟬吟鳥叫,山林反而更顯幽靜,寫了“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兩句詩。喜歡的,說是“以動襯靜,妙不可言”。不喜歡的,說“意發”兩句直如一句。只是發表看法,還沒有用詩去抬杠。后來,宋代王安石也到山里去,寫了“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跟王籍唱了反調。清人顧嗣立在《塞廳詩話》中說王安石亂改王籍的詩句,點金成鐵,“直是死句”,有不少詩評家都附和這個觀點。
詩家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心境、學養和遭遇,甚至審美感和能力不一,對同一事物、同一題材的見解也不可能一致。例如寫牡丹花,絕大多數詩人都寫其嬌艷,甚至稱牡丹為:“帝王花”“富貴花”。這類詩中,晚唐皮日休的《牡丹》就很有代表性,說“落盡殘紅始吐香,佳名喚作百花王。竟夸天下無雙絕,獨占天下第一香”,真是好話說盡,大有過情之譽。后來,明代有位沒有名氣的詩人朱文康出來抬杠,寫了一首很有識見的詩,詩曰: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微可作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竟空枝。
上述所舉抬杠詩,不僅僅是詩歌創作的形式技巧問題,在客觀上還提供了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和評價事物的方法。
二、創新例題
墻壁上,一只螞蟻在艱難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突然滾落下來,這是它第六次失敗的記錄。然而,過了一會兒,它又開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甲感嘆地說:“可敬的小螞蟻,這樣地執著,百折不回。我現在遭遇到一點挫折,能氣餒、能退縮嗎?”
乙卻禁不住說:“可悲的螞蟻,只要稍稍改變一下方位,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你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也該學得聰明一點,不能再像螞蟻那樣蠻干一氣。”
丙問智者:“兩個人的見解迥異,他們哪一個對呢?”智者回答:“兩個人都對。”丙非常困惑:“怎么可能都對呢?對螞蟻的行為,一個褒,一個貶,對立如此顯明,你是不是不敢分辨是非呢?”
請回答:
(1)智者根據什么理由說二者都是對的?
(2)甲、乙二人得出不同的見解的原因是什么?
(3)丙的觀點對嗎?為什么?(可不答)
(4)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答案:(1)由于客觀事物性質的復雜性,充滿著各種矛盾,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只要二者不是根本對立的觀點,就可能都是正確的,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甲、乙二人分別看到了事物的一個方面,受到了不同的啟示,二人都是正確的。智者正是根據這一點來判斷甲、乙二人的觀點,是符合事實的。
(2)人的認識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由于人們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以及當時的心情不同,在觀察同一事實時注意的角度不同,因而得出了不同的正確結論。
(3)丙的觀點是錯誤的。不懂得事物的復雜性、矛盾的普遍性,因而也就不懂得兩種不同的觀點都可能正確,陷入了形而上學的片面性。
(4)①甲的啟示:挫折失敗時不氣餒,應堅定信念,戰勝困難。②乙的啟示: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③甲、乙共同的啟示: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奮斗精神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智者和丙的啟示:要學會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防止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