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教案
城里的女人先進去,半個多小時以后出來時,她滿臉悲傷,在出門的時候,差點摔倒,還扶著墻休息了一會兒。
農村的女人也看了半個小時,醫生告訴她這病很重,三天后過來拿結論。她覺得醫生在說謊,自己昨天還在田里干活,病重的人怎么還會有力氣?心想這城里的醫生真的像村里人說的那樣,就知道賺錢。她走出了門診室,心里很不以為然。
三天后,她們又相遇了。城里的女人依然衣服考究,但一臉惶恐,臉色蠟黃,旁邊有她的丈夫,一個富態的中年人。
農村的女人還是一個人來,肉包子剛剛消滅掉,她用手帕在擦自己的嘴。兩人得了同樣一種病:乳腺腫瘤。城里的女人取到結論時,是她的丈夫架住她走出來的。
農村來的女人說,她得回去跟丈夫商量,家里的孩子上學還得用錢。
她們都動了手術,切除了腫瘤,又住在同一個病房,成了病友。只不過,農村女人為了省錢,手術后三天就堅持要出院,提前走了。農村女人現在還活著,她患的是癌癥。從動手術到現在,已經整整七年了,她到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癥,她對別人說她的那個地方生了一個塊,被醫生切掉了。每年她要養三頭豬,還要種五畝地。
她不會知道和她患了同樣病、同月做手術的城里女人早在五年前就死了。
這個結局有點讓人難以解釋。如果有,那就是精神,城里女人在知道自己的病后,精神便被擊垮了,只剩下一個患病的軀體。
而這位農村女人,她太無知了,她的思想就像一片原始森林,沒有受到任何污染而依舊清純。
讀了這則美文,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哲學啟示?
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城里女人之所以過早離去,不能不說與她“豐富的知識”有關;而農村女人之所以健康地活著,恰恰得益于她的“無知”。
對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對知識掌握的多寡而言,“博識”不一定絕對地好,“無知”也不一定絕對地壞。醫生不愿意給知識分子,尤其是自己的同行治病——很多醫生有此同感——原因就在于此。
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知識多在某種情況下是壞事,但我們不能因此得出結論:無知就是力量。因為一般情況下,知識的功績是主要的。
真理是相對的!爸R就是力量”是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名言,深受馬克思的推崇,它當然是真理。但此真理不是絕對的,不能說在任何情況下,它都是推動進步的力量。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則可能成為阻礙進步的枷鎖、導致失敗的元兇.故“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知識素質與精神素質,或者說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是一個人的素質中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兩大方面。死亡之神之所以過早地降臨在城市女人身上,禍根就在于其精神素質太差,尤其是其人生觀有缺失,而農村女人之所以被死神拒之門外,與其精神素質較好不無關系。
五、一加一大于二
一個猶太人對他的兒子說:“我們唯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1加1等于2時,你應該想到大于2!20年后,父親死了,兒子獨自經營銅器店。他曾把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此時他已是麥考爾公司的董事長。而使他揚名的則是一堆垃圾。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抻像翻新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人應標。正在法國旅行的他聽說后,立即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未提任何條件,當即就簽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