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創新意識是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按照教科書的說法,實驗的結果是伽利略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 “越重的物體下落越快”的教條。伽利略為什么能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教條。這說明,我們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但又不能迷信書本和權威,要樹立創新意識。
材料拓展:袁隆平對傳統遺傳學的認為水稻沒有雜交優勢的質疑,用實踐證明這一觀點的錯誤;
●辯證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1、自主探究四
材料:德國化學家維勒一次實驗偶然發現用無機物氰酸和氨制造出了尿素,而尿素是有機化合物。維勒很興奮地把這一消息寫信告訴了老師柏濟力阿斯。維勒的老師柏濟力阿斯也就是“有機化學”這一概念的提出者,他認為有機物是生命過程的產物,所以有機物只能在細胞中受到一種奇妙的“生命力”的作用才能產生。維勒的發現顯然是對“生命力論”的沉重打擊。它證明了,不依賴神秘的“生命力”,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制成有機化合物。但是老師柏濟力阿斯盡管柏濟力阿斯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習慣于固定的見解,常常會導致錯誤。由于“生命力論”這一固定的見解的影響,導致這位化學權威犯了不小的錯誤。
維勒的老師柏濟力阿斯曾復信給維勒,挖苦地問道,能不能在實驗室里制造出一下小孩來?維勒很冷靜,即使是導師的話,不符合科學,他并不偏聽偏信。
說一說:你認為維勒身上有一種什么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批判質疑創新的精神)
2、 查一查、說一說、記一記:質疑、創新的名言
(1) 孔子: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2) 朱熹:讀書無疑須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無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達無疑。”
(3) 陳獻章(明):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基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4) 愛因斯坦: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5)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詩經)
(6)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
(7)日新之謂盛德。(《周易•系辭上》)
(8)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9)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
(10)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漢•劉安)
(11)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傳》 )
(12)德貴日新。(康有為《論語注》卷九)
(13)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4)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15)不日新者必日退。(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
●疑點解答:
● 預設板書設計(★為補充內容▲為重點●為難點)
含義:事物自身的否定
聯系的環節
辯證的否定 特征 樹立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