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三)激變論
又稱為“災變論”,是由19世紀法國動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居維葉創立的。18~19世紀,由于采礦業及其他工程的實施,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地質學材料。相繼形成并逐一重疊起來的地層,以及不同地層中各種生物化石的出現,表明越遠古的動植物的構造與現有的形態之間的差別越大。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居維葉于1818年在其《地球表面的變動》一書中提出了“災變論”,認為過去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突然的大災變,如海洋泛濫、海底隆起、嚴重干旱等。由于這些災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遭到滅絕,并且被埋沒,以后地球上又重新出現了與過去形態毫無聯系的其他生物,然后又由于新的災變,又把所有的生物毀滅,并埋入地層,如此反復進行,于是逐步形成了各種不同地層以及與現有動植物構造不同的各種動植物化石。這種看法雖然承認地球經歷了多次變化,但卻否認地球上現有生物是由過去曾經存在過的生物進化而來,把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發生的差異歸結為一種創造行動,只承認質變,不承認量變,企圖把當時地質學所發現的客觀現實和宗教創世說調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