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文化建設中心環節教案
探究活動二的設計目的,通過東漢哲學家王符和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兩句名言,讓學生辨析知識與道德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從而進一步理解加強自身知識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探究活動三通過三個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讓學生體會對于一個人來說,僅僅具備一定的知識文化修養是不夠的,還必須同時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修養。通過學生對這三種現象的評述,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之間的內在統一性,使他們在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現代公民。
第二目“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探究活動一,列舉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價值觀,其中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通過讓學生根據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來對這些價值觀進行評析,體會提高思想道德修養,首先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幫助學生認識思想道德與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之間的內在聯系,知道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道德觀。同時,引導學生認識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是不斷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
探究活動二的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生知道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不僅是一個思想認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實踐問題。一個人要不斷提高自
203
身的思想道德修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就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三) 本課重點、難點
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這一問題涉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問題,只有理解了這一問題,才會對整課的內容有一個準確的定位。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從理論上講,一個人的知識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是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的,良好的知識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知識文化修養。從學生的實際來看,他們正處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階段,同時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趨向成熟的階段,對于他們來說,正確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到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協調發展,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 相關疑難問題解讀
1.名詞解釋
方志敏(1900—1935):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贛東北革命武裝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江西弋陽人。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在江西領導農民運動,曾任江西省農民協會秘書長。1927年國民黨叛變革命后,領導弋陽橫峰起義,開展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政權,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第十軍,歷任中共縣委書記、特委書記、省委書記、省軍區司令員、閩浙贛工農民主政府主席和紅十軍政治委員。1931年當選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曾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作堅決斗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34年11月,率領紅軍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途中遭遇國民黨軍隊的阻擊。1935年1月,在江西玉山縣隴首村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義。遺著有《可愛的中國》《獄中記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