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文化建設中心環節教案
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是社會生活的細胞,它既是社會的基本消費單位,有時也是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同時還是人口再生產和進行教育的基本單位。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系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重視家庭觀念、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我們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
205
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
張思德:是四川儀隴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共中央警備團的戰士。他在1933年參加紅軍,經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曾經負過傷。他為人憨厚樸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一意為著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奉獻。1944年9月5日,在陜北安寨縣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9月8日,中央警備團為張思德召開追悼會,毛澤東發表演講,對張思德作出了高度評價。毛澤東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王符(約85—162):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字節信,安定林涇(今甘肅鎮原人)。一生隱居著書,對當時社會弊端的各個方面進行抨擊,因不欲彰顯其名,所以把他所寫的主要著作取名為《潛夫論》。在自然觀上,他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元氣”,用氣來解釋自然現象的產生和發展。他認為,元氣有自己的運動,清者上升而形成天空,濁者凝結而成為大地。有天地之后出現陰陽,由陰陽生化產生萬物,其中“和氣”產生人類。在他看來,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以氣為本,其變化“莫不氣所為也”。他反對有生而知之的“圣人”,提出“雖有至圣,不生而知;雖有至材,不生而能”,認為人的聰明才智相差萬倍,關鍵在于后天是否善于學習。
司馬光(1019—1086):我國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字君實,陜西夏縣(今屬陜西)人。與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并稱為北宋“六先生”。寶元元年(1038)進士。歷任大理評事等職,后任并州通判、天章閣侍制兼侍講。后反對王安石實行新法,成為舊黨首領。辭去樞密副使的任職,請求到洛陽出任西京御使。1086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宰相),盡罷王安石新法。同年9月病死,被追封為溫國公,謚文正。司馬光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奉命組織編纂了((資治通鑒》這部巨著。
2.理論動態
(1) 怎樣理解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這一論斷,明確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中的地位,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