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資源、氣象災害、大氣環境保護
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 非工程措施: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3、干旱——受災面積最大的一種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生態環境;種植耐旱作物;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4)寒潮概念: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影響范圍:全國大部分地區,只有西藏、云貴地區受影響較小。影響:帶來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秋季、春季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三、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人為原因:人類活動排入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原因:一是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是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全球變暖影響 生態環境: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膨脹及極冰融化),對沿海低地國家和地區構成威脅。 社會經濟: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溫帶地區干旱使農業發達地區的耕地變為草地、高緯地區降水增加,適宜溫帶作物生長。)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南極附近出現臭氧洞:全球臭氧量最低值,出現在春季(9~11月) 臭氧量減少的人為原因:冰箱、空調等釋放出氟氯烴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層發生光化學反應消耗o3。臭氧減少危害: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增多,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保護措施:國際合作,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統。 (3)酸雨危害與防治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形成: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入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我國情況:煤為主要能源,主要是硫酸型酸雨;酸雨區覆蓋面積占40%,西南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成為重酸雨區。季節性:東北主要在冬季。(冬季取暖時間長)危害: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而且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并危及人體健康。防治:最根本途徑是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開展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發展潔凈煤技術和清潔燃料技術控制酸雨。
[能力訓練]
1、如圖為某類影響我國農業的自然災害等值線分布圖,此圖反映的自然災害可能是:a.旱澇災害 b.霜凍災害 c.生物災害 d.臺風災害2、圖中等值線分布反映主要受:①緯度影響 ②洋流影響 ③海陸位置影響④鋒面影響 ⑤受地形影響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 d.③④讀我國北方某地區的部分統計資料。回答3~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