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圖表式論述題解題思路
離開了對材料的理解,就談不上理解題意。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實內涵。其一是時間。任何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的產生、發展都有一個前后相繼的過程,而時間則是事物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標志。注意時間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加以考查。其二是總結性語句。即點明材料的中心的語句。就表格類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標題往往點明表格所反映內容的中心。其三是材料中出現的概念、名稱。它揭示了材料與教材的關系。通過上述三方面的推敲并借助從問題中得到的啟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論點、真實含義,從而明確題意。
再次是“書”題結合,確立論點論據
材料類試題的特點之一就是“題在書外”但解決問題需借助書本知識,也就是說,對試題的分析,離不開書本知識。只有將試題中的“有效信息”同書本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進一步魅誹庖猓妨⒙劬蕁s朧楸局兜畝員冉渙骺梢栽讜畝廖侍庖園鹽丈櫛史較頡⒚魅反鹛夥圍時進行,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內涵時進行。在明確題意后更需要應用書本知識加深對試題的理解并組織答案。下面?/span>XX年一高考材料題為例說明如何通過審題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解答材料型鞴厶餑俊?/span>
(XX年全國文綜高考題)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感嘆道:“余觀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歷史上,洞庭湖的面積曾達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來,由于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洞庭湖區大規模圍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積,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近年來,該地區逐步退耕還湖,尤其是1998年以來,政府投資70億元,進行綜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了1/5,湖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除傳統種植業外,還發展了養殖業、加工業等,湖區居民收入明顯提高。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區經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2分)
(2) 在上述變化中,政府是怎樣履行其管理經濟職能的?(9分)
(3) 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轉變,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12分)
先來看第一問。
按照審題的一般方法,應首先粗讀材料細審問題。
第一問肯定是從經濟角度提出的。
第二確定問題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角度中的哪個角度提出來的。雖然這一設問中有“怎樣”兩個字,但問題仍是從“是什么”這個角度提出來的。事實上我們可以把問題直接變換為“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區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
第三明確問題的限制性條件。通過審閱問題不難發現第一問的限制性條件有兩個,一是要材料中反映出的變化,因而不能脫離材料;二是洞庭湖區經濟上的變化,而非其他變化。對問題的正確分析為閱讀材料明確了方向,即在閱讀材料時要把握兩方面的有效信息,一是有關變化的描述,如反映時間先后的名詞,反映事物變化過程的動詞,反映事物性質變化的形容詞等。二是有關經濟活動或關系的描述。
然后帶著問題提供的方向細讀材料。從“變化”的角度看,變化過程總是有個時間上的先后,時間是事物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標志。所以我們首先找出材料中反映時間先后階段的名詞。通過分析,洞庭湖區在“歷史上”、“多年來”、“近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三個階段的情況及先后變化。再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可以發現“歷史上”這一階段只描述了洞庭湖區的自然風光,沒有經濟上的變化。因而其與“多年來”變化的關系是命題者設置的小小陷井。“多年來”與“近年來”都有關注經濟的描述且存在變化關系。此時可以將第一問具體為“洞庭湖區經濟上從‘多年來’到‘近年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