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圖表式論述題解題思路
②圍湖造田是割裂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退湖還耕是看到了二者之間聯系。于是得出辯證法方面的啟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③圍湖造田說明當時湖區政府和人民只注重經濟發展,忽視環境保護,退耕還湖表明湖區政府和人民既重視經濟發展也注意環境保護,從而可得出辯證法的另一啟示:必須堅持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既要發展經濟也要注意保護環境。
④圍湖造田是在錯誤的社會意識指導、錯誤價值觀導向下的錯誤做法,而退耕還湖則是在正確的社會意識、正確價值觀導向下的正確做法。于是得出價值觀方面的啟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因此必須堅持科學的社會意識,樹立和堅持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維護人類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
(2) 從“變化”的過程和結果看
①多年來,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以致圍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這些年在實踐中糾正并形成了正確的認識,退耕還湖。于是可得出這一哲學啟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②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變化經過還說明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在實踐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于是我們可以得出這一哲學啟示:
③圍湖造田造成環境惡化,退耕還湖改善了環境,說明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受到懲罰。
在解答材料型主觀題時,有的考生答題時感覺很好,一對答案才發現“離題千里”,這主要是審題不清“惹的禍”。在平時復習中,尤其是在高三復習階段,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不僅有利于克服審題不清的問題,還有利于提高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審題過程中,以下幾點必須特別要注意克服:
一是急躁冒進。面對陌生的材料,許多考生仿佛進入迷宮,往往會產生一種急躁情緒,企圖在較短時間內明確題意,解答問題。事實上,審題的過程是一個運用知識對試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的過程,需要我們冷靜思考,仔細推敲。而急躁冒進往往閱讀分析不細,結果或是經偏蓋全,偏離題意,或是掛一漏十,一知半解,或是思維混亂,羅列知識,最終是欲速則不達。
二是脫離材料。試題的材料和問題是統一的,兩者有機結合共同反映了命題者的意圖。但許多考生審題時將兩者割裂開來,不懂得借助問題分析材料,把握材料內涵,不善于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辨清設問方向,
把握材料內涵,更懂得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以明確題意。于是對題意的理解只能是既費勁又不能切中肯綮。
三是緣木求魚。面對材料中豐富的“信息”有些考生顯得不知所措,不懂得借助教材中的知識、原理對這些信息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從而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明確題意。其實,盡管材料是書外的、陌生的甚至是難懂的,但讀懂試題、解決問題又必須應用書本中學過的知識。因而試題材料一定會折射出與書本知識的理解來“透視”試題,把握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