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生活與消費復習教案
表現不同
表現為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經濟過熱
表現為物價持續下降、市場疲軟、經濟萎縮等
形成的原因不同
是由于紙幣發行量過多或紙幣的流通速度過快而造成的
是由宏觀經濟環境從商品短缺轉為相對過剩、貨幣供應量增長乏力、國外經濟危機傳導的物價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解決的方法不同
主要方法有:一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二是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實行適度從緊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方針,努力增收節支等措施
主要靠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和出口等措施拉動經濟增長,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特別需要靠擴大內需的方針
聯系
都表現為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即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與發行紙幣的數量不平衡造成的;二者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抑制【例1】 XX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有利于( )a.防止出現明顯通貨膨脹 b.抑制人民幣匯率上升c.促進財政收入增加 d.刺激社會總需求增長解析: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可以刺激社會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答案:d◆ 觸類旁通貨幣政策是處于不斷變化中的,變化的依據是宏觀經濟形勢。一般地,當經濟發展遇到需求不振、增速滯緩的情況時,國家會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適度增加貨幣供應量;當經濟發展遇到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等情況時,國家會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以保持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2.誤區警示:澄清對“紙幣”認識的幾個誤區誤區一:紙幣的實際購買力是由國家決定的探究:首先,紙幣的發行量是由流通中實際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決定的,換言之,紙幣的購買力大小取決于它所代表的金屬貨幣的購買力,譬如100元人民幣相當于二兩白銀的購買力,假定人民幣的發行量多了一倍,那么200元人民幣才相當于二兩白銀的購買力了,在新的形勢下,政府無法規定這200元人民幣相當于四兩白銀的購買力。其次,紙幣的實際購買力還可以從供求關系上理解,在一定時期內,國家發行的紙幣是一定的,但是在該時期內待售的商品數量卻在不斷地變化著,從而引起價格的變化,即引起單位紙幣所購買的商品數量的變化。可見,國家有權規定紙幣的面值,甚至可以決定在某一時期發行多少紙幣,但國家無權規定紙幣的實際購買力。誤區二:紙幣發行量越多越不好探究: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它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其發行量以流通中實際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度,不能籠統地說紙幣發行量越多越不好。當勞動生產率提高,商品增多而需要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的發行量隨之增多,這是好事。反之,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通貨膨脹時,則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這時,紙幣的發行量越多越不好。誤區三:流通中的紙幣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