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生活與哲學》第一輪復習講座
2.正確理解“真理”。(1)對正確感性認識,不要輕易冠之以真理的“美名",防止把真理庸俗化。(2)對于需要通過復雜的邏輯思維過程而得出的關于事物現象的正確論斷,或者在實踐中,歷盡艱險得出來的關于事物現象的正確論斷,應該把它叫做真理。(3)在通常情況下,真理是指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也就是正確的理性認識。(4)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凡是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都有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都與謬誤有著原則的界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同時,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不完全的、近似的正確的認識,凡是真理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真理具有相對性,并不是說真理包含有錯誤的內容。
3.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的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指導實踐。認識的任務和目的又統一于認識運動的總過程。完成了認識的任務,則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達到了認識的目的,則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
4.事物的現象有真象和假象兩類,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現象不同于錯覺。錯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錯誤感知,是對被感知的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它表明的是客觀事物與主觀反映者之間的矛盾,屬于主觀范疇。
5.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無論是正確的感性認識還是正確的理性認識,都是來自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參加實踐和讀書。參加實踐獲得的是直接經驗,讀書獲得的是間接經驗。但是,通過讀書獲得間接經驗并不否定認識來源于實踐,因為,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在別人來說仍然是直接經驗。
6.認識、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理論與真理、科學理論的關系。
(1)區別:①從含義上看,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論是人們把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所形成的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不形成知識體系的認識不能稱為理論。真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科學理論是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的體系。②從性質上看,前四者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后二者都是正確的認識。
(2)聯系:①它們都來源于實踐,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主觀的東西,是第二性的,它們統一于實踐。②它們的內容都是客觀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③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例題解析】[例題1](XX年高考,廣東政治,24)XX年12月,科學家通過比較火星探測飛船在過去7年中對火星表面相同地點拍攝的照片,提出一個大膽的推斷——火星上現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態水。這一科學探索活動表明( )a.自然界的變化不可能受人類的影響 b.人類能夠在實踐中認識自然c.人類能夠在實踐中改造自然d.自然界隨人類意識變化而變化[解析] 考查學生對實踐和認識關系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檢測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由此可知b項正確。a項錯誤,c項未體現,d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