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生活與哲學》第一輪復習講座
1.世界的本源是物質,這揭示了世界的來源。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物質第一性,是相對意識第二性而言的。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質決定意識。 2.“客觀實在”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講它是第一性的東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客觀存在”是指不管人們喜歡不喜歡、知道不知道、承認不承認,它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相對于主觀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體的物質形態,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對于任何人來說,“客觀存在”的東西除了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 3.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人的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世界,其次表現在意識能反作用于客觀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有錯誤的方面,但強調能正確反映,要求人類不斷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得出兩方面: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4.從實際出發與實事求是相互滲透、相互依賴。從實際出發是實事求是的出發點和一般前提,從實際出發其中也包含著從客觀實際所固有的客觀規律出發;實事求是是從實際出發的擴展和深化。但二者又不是等同的。從實際出發是從主觀與客觀的關系角度出發的,強調看問題辦事情主觀應符合客觀,反對從主觀出發,其理論前提是物質決定意識。實事求是則是從客觀規律角度出發,強調研究和把握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其理論前提是按規律辦事。 5.任何客觀實際都是當時當地的實際,是具體而變化著的實際。人們的主觀認識只有著眼于事物之間的差別,從具有“不同”之處的實際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只有從隨時變化著的實際情況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要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就要堅持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6.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體現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統一。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前提,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尊重客觀規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這是堅持這一問題中的唯物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變化發展中把握規律,體現了這一問題的辯證法;在認識過程中不斷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體現了認識論。【針對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60% 中國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時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下列說法,與王守仁的觀點相一致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 ②氣者,理之依也 ③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④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⑤存在即被感知 ⑥物是觀念的集合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2、“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識,才有了地球”“沒有地球哪有我們的意識呢”這兩種觀點 ①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討論 ②第一種屬客觀唯心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