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謀求人地協調
答案:c
3.“竭澤而漁,雖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句話啟示我們( )
a.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 b.要保護生態平衡
c.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d.要考慮區域差異
答案:c
4.我國戰國時期的孟軻,在《孟子•公孫丑》中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體現了人地關系何種思想( )
a.地理環境決定論 b.人定勝天論
c.可持續發展論 d.天人相關論
答案:b
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為( )
a.地球上所有緯度都適合人類居住 b.熱帶最適合人類居住
c.溫帶最適合人類居住 d.寒帶最適合人類居住
答案:c
6.著名地理學家f•拉采爾是( )
a.法國人 b.德國人
c.英國人 d.美國人
答案:b
二、綜合題
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長水草的沼澤),不可以立為天下王。
——《管子》
材料二:秦《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及壅堤水。不夏月(注:七月前),毋……毒魚鱉,置井罔(網),到七月而縱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獸及捕獸者,勿敢殺;其追獸及捕獸者,殺之。”
——湖北云夢出土秦簡《田律》
材料三: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道路),弛山澤之禁……
——《史記•貨殖列傳》
材料四:初,(東漢)平帝時,河、汴決壞,未及得修……而浚儀令樂俊上言:“昔元光(光武帝年號)之間,人庶熾盛,緣堤墾殖,而瓠子(地名)河決,尚二十余年,不即擁塞。”
——《后漢書•王莽傳》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張?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間有何聯系?
(2)材料二有何具體規定?
(3)根據材料三、材料四,說明造成黃河水患的原因。
(4)以上材料給我們什么啟示?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闡述: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經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實際行動。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已開始有意識地保護自然界的生物資源,反對過度利用或肆意破壞它們。西周時期頒布的《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今者,死無赦。”這是我國古代較早的保護水源、森林和動物的法令,而且極為嚴厲。西周政府把對人口居住環境的考察和保護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圍,《周禮•地官》規定大司徒的職責是,除掌管天下輿圖與戶籍外,還要“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就是說大司徒的工作職責包括,考察動植物的生態狀況,分析其同當地居民的關系,并對山林川澤和鳥獸等動物加以保護,使之正常繁衍,保持良好狀態,最終使人們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