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氨 硝酸 硫酸
[教師] 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能氧化某些非金屬,又能氧化大多數金屬,那么能否氧化具有還原性的化合物呢?如實驗室為什么不用濃h2so4制取及干燥h2s?
[板書] (3)氧化某些還原性化合物
2nai+h2so4(濃)===na2so4+i2+so2↑+2h2o
h2s+h2so4(濃)==s↓+so2+2h2o
[問題] 實驗證明:濃h2so4的特性,稀硫酸都沒有;稀h2so4的性質,濃h2so4不完全具有。為什么濃、稀h2so4性質有這么大差別呢?讓我們一起分析。
[師生共同分析]上述反應中濃h2so4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什么原子引起?稀h2so4 也具有氧化性,兩者相比有何差別?可舉例說明。
濃h2so4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s(+6)(最高價)引起。稀硫酸也有氧化性,如zn+2h+====zn2++h2↑,由h+表現,而cu+h2so4(稀)不反應。可見,h+的氧化性比s的氧化性弱且還原產物不同。
[小結]略
[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酸性、強氧化性、不穩定性)。
2、通過學生實驗手段,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濃硝酸和稀硝酸的對比學習中,滲透“量變和質變”的辨證規律。
4、通過介紹化學家的故事,使學生樹立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硝酸的不穩定性和強氧化性
教學難點:硝酸的強氧化性
教學過程:
[故事導入] 玻爾巧藏諾貝爾金獎章
丹麥有位叫玻爾的科學家,37歲時他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玻爾被迫離開即將被德軍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他決定將諾貝爾獎章留在實驗室。玻爾把金獎章溶解在盛有王水的試劑瓶里。后來,納粹分子竄入玻爾實驗室,那個試劑瓶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戰爭結束后,玻爾從王水中把金還原出來,并重新鑄成獎章。而玻爾配制王水的主要組成之一是“硝酸”。
[板書] (二)硝酸的強氧化性
[設疑]硝酸有酸性,能否與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演示]濃硝酸與cu反應
[講解]從實驗現象“紅棕色氣體生成”判斷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進一步從氧化還原反應說明反應的本質是+5價的氮得電子能力比h+1強。
[學生實驗]比較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
[記錄并討論]
反 應 現 象
產 物
濃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綠色
3、氣體顏色: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劇烈
5、觸摸容器外壁:很熱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藍色
3、氣體顏色:無色
(打開止水夾后)無色變為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緩慢
5、觸摸容器外壁:溫熱
cu(no3)2、no和h20
[板書]1、與金屬反應:
cu +4hn03(濃)=cu(no3)2 + 2no2↑+ 2h20
3cu +8hn03(稀) 3cu(no3)2 + 2no↑+ 4h20
[講述]除金、鉑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能與所有金屬反應;當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為1:3混合時,就配制成玻爾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可以溶解金,鉑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