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教案(一)
【備課資料3】臺兒莊戰役(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
臺兒莊是山東省峰縣的一個小鎮(今屬棗莊市),是徐州的門戶,它位于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
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為實現奪取徐州,占領我國抗戰的中心城市——武漢的戰略目標,調集所謂“鐵軍”的磯谷、坂垣師團,分別由津浦線南段、北段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3月22日,為保衛徐州,李宗仁命令孫連仲部進駐臺兒莊與日軍決戰。隨著形勢的發展,臺兒莊之戰愈演愈烈。4月3日,國民黨軍隊第5戰區指揮湯恩伯的第20集團軍由東向西、第2集團軍、孫桐萱第3集團軍由北向南,大舉反攻。至6日,湯軍與孫集團軍會師,形成對臺兒莊內外夾攻之勢,并發起全線進攻。1938年4月7日,臺兒莊守軍從莊內殺出,與外圍部隊齊頭并進,向北追擊,一路打得敵人抱頭鼠竄。
在方圓不足50公里的地域內,日軍先后投入第10、第5師團的大部分兵力,共3萬余人。中國軍隊直接投入這一地區的有孫連仲的第2集團軍和湯恩伯第20軍團支部隊近10個師,約10萬人。此役,歷經月余,我軍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汽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余挺,步槍10000余支。中國軍隊取得了抗戰初期最大的一次勝利。
【備課資料4】抗戰中戰線最長規模最大的武漢會戰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大規模會戰。戰場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大小戰斗數百次,歷時4個半月,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并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是平漢、粵漢鐵路的交會點。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后,該地實際成為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增強指揮機構與作戰能力,決定調整作戰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編第9戰區。同時決定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武漢。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軍、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47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余艘,總兵力近100萬人。
為了進行武漢作戰,日軍大本營在華中地區集中14個師的兵力。直接參加武漢作戰的是第2集團軍和第11集團軍共9個師的兵力,約25萬余人,以及海軍第3艦隊、航空兵團等,共有各型艦艇約120艘,各型飛機約300架。
武漢保衛戰,從日軍攻占安慶開始到武漢失守為止,歷時4個半月,斃傷敵近4萬人(日軍承認傷亡共3萬余人,中國方面宣稱日軍傷亡在20萬人以上,雙方都有夸大之處,實際日軍傷亡當不少于10萬)。此戰意義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國屈服、早日結束戰爭的計劃,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志,中國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③結果: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取得了平型關、臺兒莊等戰役的勝利,但失去了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重慶成為戰時的陪都。
(2)共產黨:敵后戰場
①路線:1937年召開洛川會議,制定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或全面抗戰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