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共產黨堅持抗戰和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教案
關于日冠對敵后根據地的“掃蕩”和根據地軍民的反“掃蕩”斗爭,建議教師結合影像資料或由學生講述,以增強其感性認識。
第二部分的中心內容是中國共產黨為克服敵后根據地空前困難局面而進行的斗爭。在講述:“三三制”政權時,可讓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史料并提問。“‘三三制’政權如何體現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參與政權建設有何意義?”“‘三三制’政權與國民黨政權有何本質的不同?”使學生明了三三制政權加強了各階層人民的團結,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
在指導學生學習減租減息土地政策時,應引導其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的土地革命路線作比較,從對地主土地所有權的不同處置方法上,加深學生對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理解。并以此說明黨的政策是隨著革命形勢和黨的任務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
講述整風運動時,可由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歸納其背景、時間、性質、內容。方針、方法、目的、作用。最后使學生明確,為克服根據地的困難所采取的各項措施中,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是各項政策和措施的中心環節,分別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
在進行教材第三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敵后戰場的局部反攻”這一內容可作為七大召開的背景處理,結合制作的多媒體軟件,引導學生回憶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豫湘桂大潰敗,說明兩條不同抗戰路線帶來的不同結果。關于中共七大的內容,應引導學生注意分析整風運動與中共七大的關系:整風運動為七大的勝利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七大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對整風運動成果的檢驗和總結。還可提問學生:“為什么說中共七大是一次‘勝利的大會,團結的大會’?”使學生明確“勝利”是為中國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正確道路;“團結”是指全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形成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教材第四部分內容教師主要引導學生明確以下三個問題。第一,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英勇頑強、不屈不撓地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戰斗的結果,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起了中流抵柱的作用。第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第三,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
(四)總結
1.為克服抗日根據地的嚴重困難,中國共產黨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軍事上的反“掃蕩”;政治上的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精兵簡政;經濟上的大生產運動,減租減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思想上的整風運動,加強黨的建設。
2.把國共十年對峙時的土地政策,抗戰的土地政策,以及后來解放戰爭的土地政策聯系起來,加以比較說明。
3.中國的抗日戰爭與基本同時期的西班牙、埃塞俄比亞的抗意、德法西斯斗爭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并說明為什么局部戰爭會演變成世界性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