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課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設問并顯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造成了怎樣的后果?催化了東歐各國的劇變;國內經濟持續下滑;民族日益矛盾尖銳;黨內斗爭尖銳化;經互會解體、華約解散,蘇聯在東歐構筑的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全面崩潰。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最終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發生。
【指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多媒體顯示】
(2)八一九事變
①起因:根本原因(改革走入死胡同)與導火線(《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1991年8的簽署)
②實質:是黨內一些高級干部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所做的一次失敗的努力。
③影響:改變蘇聯國內的政治力量對比;政權性質發生了變化。
【指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的簽署,不僅意味著蘇聯國家體制將發生重大變化,變為一個松散的邦聯,而且意味著對民族分離活動的讓步和認可蘇聯瓦解的開始。因此,出現了由一些蘇聯黨和國家高級領導人發動的“八一九事件”。在八一九事件中,蘇軍被葉利欽所控制,也表明了蘇共失去了其在蘇聯國內的統治地位,蘇共被排擠出政權。
【多媒體顯示】【師述】
(3)標志解體:阿拉木圖宣言
1991年12月21日,由蘇聯11個共和國(波羅的海3國和格魯吉亞除外)的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舉行的首腦會議上簽署(簡稱: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同時宣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至此聯盟國家徹底解體。兩級格局也隨之瓦解。
【設問】【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多媒體顯示】蘇聯為何解體?
2.原因:
(1)內部:1)歷史原因 :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 (根本)
2)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 (直接)
(2)外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實行“和平演變”戰略。
【問題拓展】【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本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解放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4.必須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5.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
6.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以保障經濟建設;要搞好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7.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以適應國際競爭的形勢。
【設問】蘇聯解體對國際格局和國際局勢的變化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引導學生討論回答】【顯示】
3.影響:二戰后,以美蘇“冷戰”為特點的世界兩極格局解體,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加強。
①美國企圖獨霸世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勢力借機向原蘇聯和東歐地區介入,對繼續堅持社會主義的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施加壓力。但兩極格局結束,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從而有利于第三世界國家振興民族經濟。
②社會主義的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時,國際社會主義力量(如中國)從挫折中吸取了教訓,正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