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生:回憶,回答)如秦漢的丞相、唐宋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等。
(師:總結)盡管“宰相”不是某種官職正式的名稱,但這個稱謂卻是十分貼切的。請大家查閱字典,“宰”和“相”的本來含義是什么?
(生:查閱字典后回答)“宰”的本義為“主宰”,“相”的本義是“輔佐”。這兩個字將宰相的特點進行了高度概括:輔佐皇帝,統領百官。請同學們結合這兩個特點和以前所學知識,討論在封建社會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生:討論,回答)積極作用: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消極作用:相權過大,威脅君權,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動蕩。
(師)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勞永逸地解決君相矛盾。但廢相之后,其積極作用也自然消失。這會造成什么后果?
(生)皇帝個人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往往失之偏頗、草率。
(師)因此,明太祖不得不設立內閣。
明太祖忌大臣權重,自洪武十三年殺胡惟庸后,不設宰相。但“政皆獨斷”卻又造成政務叢集于一身的矛盾。據統計,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內外諸司奏事札達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處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無法處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論思不可無人”。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諸殿閣大學士,收閱奏章,批發文稿,協助皇帝辦理政務。永樂初年,選翰林院講讀、編撰等入閣,參與機務,稱內閣,無官屬。明中葉以后,職權漸重,兼領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決策機構。后內閣地位日益提高,萬歷年間的首輔張居正更是權傾朝野。
有的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相權與閣權的區別。盡管內閣權力日盛,但畢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職位,而來自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權力與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二、“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
清朝是一個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滿族原居東北白山黑水之間,在入關取代明朝以前,雖已建元立國,但社會發展階段較之關內漢族要低得多,體現在政治制度中,那種帶有奴隸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貴族軍事民族色彩的內容,直到入關后相當長時期里,仍在中央決策系統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君主專制政體很不完善,君臣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制度化的權力界限,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關。這是清朝初期滿洲親貴大臣們商討并決定軍國大事的一種重要形式。除了決策外,還往往兼有參與政務的職能,但又不屬于具體的執行機構。這與它在關外初建時,政事簡單,且軍政不分有重要關系。
康熙帝親政后,以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內三院為內閣,設大學士,參與軍政機密。又在故宮乾清宮西南角設立內廷侍候皇帝的南書房,內閣和南書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皇權得到加強。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機密泄露,七年(1729年)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遷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因地近內廷,便于召見。十年(1732年)更名軍機處,以親王、重臣充任稱軍機處行走,位卑者稱學習行走,俗稱小軍機。軍機之首稱領班,總攬一切。軍機處除處理機務外,凡特旨簡放大員,皆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