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經濟政策
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反映的實際上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實行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嗎?為什么?
(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兩代還采取過哪些相關政策?這些政策造成哪些嚴重后果?
(3)80多年后,英國人是怎樣來回應乾隆皇帝的后人的?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
【考點模擬演練】
一、選擇題
1.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一文中認為:《春秋》在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稅畝”的記載,雖然僅僅三個字,卻含有極其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這里所說的“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主要是指
a.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b.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國有制度不斷完善
d.井田制在歷史上完全消失
2.下圖是乾隆十五年清政府發給中國商人的海外渡航證明書。請判斷它的主 要目的是
a.保護國人的海外活動 b.鼓勵國人出海貿易
c.限制國人的海外活動 d.打擊倭寇,保護海疆
3.北宋前期統治者認為"富室連田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縱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籌集軍費
c.準備搜刮百姓以抗遼 d.減輕人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的特權
4.康乾時期,蘇州帳房"散放經絲,給予機戶,按綢匹計工資,機戶織成綢緞,送歸帳房批售,小機戶無甚資本,往往持帳房為生"。這種現象主要說明
a.當時手工工場已普遍開設 b.行會對絲織業生產進行壟斷
c.帳房就是手工工場主 d.商人打入生產領域成為包買商
5.《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財產輕便),其產約則輕(容易)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
a.民貴君輕 b.重農抑商 c.施行仁政 d.閉關鎖國
6.從宋代始租佃經營已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其主要原因是
a.農民樂于接受這種經營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