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經濟政策
農業稅(萬貫) 非農業稅(萬貫) 農業稅:非農業稅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寧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農業稅的消長反映農業生產削弱的趨勢②非農業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的發展③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于非農業稅④重農抑商政策已不再實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08上海)均田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該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 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4.(08天津39題部分)糧食問題引發全球廣泛關注,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閱讀以下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周時,耒、耜是主要農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李悝說:“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
材料一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重點難點突破】
1.封建土地所有制:
(1)基本類型:地主土地私有制 + 國有土地所有制 + 農民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
②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變動趨勢
①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貴族不斷地兼并土地。其結果是:地主階級控制了大量土地;農民無以為生;封建統治力量嚴重削弱;進而導致了農民起義、農民戰爭的爆發,舊王朝往往迅速潰滅。
②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權中比較有遠見的統治者往往利用政權力量,對土地占有狀況進行調整,調整的基本點在于:確保國家控制一定數量的土地,以保證維護強大的國家機器所必需的賦稅財政收入;安定農民,使農民獲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復生產,穩定統治。但封建政權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這樣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封建王朝的不斷更迭就難以避免。
(3)封建社會的土地兼并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的土地
危害: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
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均田制,規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買賣。
明朝: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
結果:起到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
時代 目的 原因 內容 影響
相同點 都是在社會轉型時期采取的政策 維護封建統治 出于統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 限制和壓制商品經濟 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不同點 重農抑商 最初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整個封建社會 壓制商人勢力,以維護封建統治基礎,發展地主經濟。 封建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重視發展地主經濟。 對國內市場進行嚴格的規定和控制、對商人地位和勢力進行壓制。 前期對古代農業發展有利,對農業文明的成就有一定的影響,后期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