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二 人類生活
主題二 人類生活[主題內容分析]
本主題是從人類的物質生活入手,論述人類的生存方式,突出社會存在的基礎地位,展現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第一板塊“社會結構”主要闡述影響、制約人類生存的社會因素;第二板塊“社會生活”描述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第三板塊“社會風俗”展示生存方式中的慶典形式和人際交往形式。
第一單元 社會結構
[單元內容分析]
社會結構是指由社會分化產生的、各主要的社會地位群體之間,相互聯系的基本狀態(馬克思語)。本單元由《婚姻與家族》、《等級與階級》和《種族與人口》三課組成,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階級、階層共同構成“社會結構”的基本內容。其中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不同的等級和階級,它是構成和決定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
[單元教學目標]
1、知道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階級、階層是構成社會結構的基本內容;了解婚姻制度的演變和家族家庭的變化;了解階級與等級的產生以及演變;了解人種的形成和人口增長情況;初步了解推動社會結構變化的內在主要因素,初步了解社會結構變化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認識人類社會結構的變化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初步了解中國特有的社會結構及其變化。
2、通過對社會結構的考察,初步感知從文化的大環境看人類生活結構的思維方式;通過對社會結構各要素的變化及其原因的探索,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人類學、風俗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狀況,初步體驗運用階級分析發法、統計數據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歷史的過程。
3、通過對社會結構考察,使學生認識社會存在的基礎地位。通過對古代中國社會結構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傳統的社會生活,感受中華民族文明的璀璨。
[單元教學建議]
1、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結構的變化,探索變化的原因,認識社會結構的變化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
(2)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及其變化,探知變化的原因,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3)引導學生認識等級與階級是構成和決定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等級與階級的演變,具體地揭示了社會結構的縱向發展。不同等級、階級之間的斗爭,是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構成文明發展史的重要內容。
2、內容解析
社會結構是在一定物質生產水平上,人類把自己組織起來借以在其中生活、生產的文明框架。
婚姻制度、姓氏來源與家族、家庭演變直接引起了社會結構的改變,對人類歷史進入氏族社會以及氏族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種族與人口”在于闡明人類生活最根本的要素,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便沒有社會。人口數量的多少,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自然條件的巨大差異,使不同地域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可遺傳的體質特征,由此形成不同人種。人種的不同是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與智力、能力沒有必然聯系,無論屬于哪個種族,都賦有多方面的聰明才智和潛力,都可以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文明。“等級和階級”,這是兩個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階級的概念偏重于經濟地位。等級則是偏重于政治與法律地位。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不同的等級和階級,它是構成和決定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讓學生了解婚姻與家族、種族與人口、等級與階級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認識它們是構成社會結構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探知他們的演變及其原因,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社會結構的變化既是文明發展的原因,又是文明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