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點
a.以引進外資,生產高新技術產品或加工出口產品為主;
b.通常匯集了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具有知識密集的特點;
c.是學習先進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也是了解國際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
1、浦東的地理、歷史狀況
浦東位于黃浦江以東,面積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積的1/12,過去的浦東僅表示位置在黃浦江以東,在地圖上沒有任何標志。歷史上黃浦江兩岸沒有橋梁和隧道溝通,浦東雖與繁華的上海外灘、南京路僅一江之隔,但經濟上遠遠落后于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的上海老城區。以至于人們“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
2、開發的目的
(1)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
(2)盡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
(3)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
3、時間:
1990年,浦東開發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
4、意義:
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三、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格局:通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分別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
“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
“寬領域”不僅在經濟領域,也涉及到保險、郵電通信等服務貿易以及環保、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開放。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