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a.人們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及生活質量的變化
b.競爭意識、市場意識等成為人們的行動指南
c.人們的流行語言發生變化
d.金錢效率至上成為人們的思想指導
二、非選擇題
16.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生產關系到國計民生。回答下列問題。(14分)
材料一:1949年到1960年糧食產量變化圖
(1)分別指出導致圖中糧食產量兩次變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幫”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糧還沒有達到1957年的水平,全國有1.5億農村人口的口糧不足。
(2)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4分)
材料三:1954年,政務院發布了《關于實行糧食計
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自1995年開始我國糧食
部首次發行全國糧票,國家對糧食及糧食制品定人定
量、計劃供應。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糧票終
于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歷程。
(3)糧票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說明了什么?(4分)
17.(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但是……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堅持下去。八大以后,我們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成就,同時也遭到了嚴重挫折。
——《鄧小平文選》
材料二 閱讀下列圖片
材料三 三十年的滄桑巨變,三十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從1978年到xx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473億美元增長到22257億美元,……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人口減少到2300多萬人。1978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10億美元,xx年末已突破1萬億美元。
(1)材料一中提到八大路線“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堅持下去”,社會主義建設遭到“嚴重挫折”。請指出我國20世紀50年代經濟工作遭到“嚴重挫折”的具體表現及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出新時期中國在吸收世界現代文明方面出現了哪些新變化?(4分)
(3)“三十年的滄桑巨變,三十年的光輝歷程”。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結合所學知識闡釋英國衛報學者為什么提出“21世紀始于中國的1978年”這一觀點?(4分)
第21課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10. acbca cacdc 11-15. ddbcd
二、非選擇題:
16.
(1)1952年增加:政權鞏固;土地改革;引導農民互助合作;興修水利。(4分)1960年下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及“反右傾”斗爭等“左”傾錯誤;自然災害。(2分)
(2)原因:文革對經濟的破壞難以在短期內恢復;人民公社、計劃經濟體制壓抑了農民的積極性;黨中央領導人堅持“左”的錯誤,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4分)
(3)改革開放后,糧食產量提高;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4分)
17.
(1)具體表現:掀起了“大躍進”運動,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發動了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2分)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