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7.(山東威海質量檢測,5)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說:“我們這次會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其中的“里程碑”表現在( )
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制定
c.新的國家領導人的選舉 d.共產黨核心地位的確定
答案:b
解析:一屆人大召開于1954年,這次會議的最大成果是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
8.下列關于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基本組織
b.反右派斗爭擴大化使其受到破壞
c.《共同綱領》曾起代行憲法的作用
d.利于調動各階級、階層的參政議政熱情
答案:d
解析:政治協商制度調動了民主人士的參政議政熱情,而非“各階級、階層”。
9.最早對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出明確規定的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b.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
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最早作了明確規定,1954年憲法更加明確。
10.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
(1)請根據你所掌握的知識,完成下面的圖示。
(2)以上制度最具鮮明的中國特色的是哪一個?簡述其形成及發展過程。該制度建設有何意義?
(3)我國有幾個省級自治區?試列舉(至少三個)。
參考答案:(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過程:1949年新政協召開標志著政治協商制度形成;1949—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前,政治協商會議代表人大職能;1956年,中共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后該制度遭到破壞,“文革”期間政協工作癱瘓;“文革”結束后該制度恢復,1982年中共又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
意義:調動了民主人士的參政熱情,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
(3)5個。新疆、廣西、寧夏、西藏、內蒙古(其中任意三個即可)。
解析:該題屬于基礎史實的再認再現,依據所學知識即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