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三合一”特色教案】
二、影響
【一】壟斷組織的出現
1、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隨著新發明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誕生了電力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也推動了紡織、鋼鐵及造船等傳統工業部門的巨大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工業生產結構的巨大變化,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工廠的規模都比較小,大多數只有十幾個人,有幾百名工人的工廠就算是大工廠,而且每個工廠的運作都相對獨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重化工業生產規模都很大,很多工廠有成千上萬的工人,資本需求日益龐大,生產的社會化趨勢日趨加強。
③為了適應資本主義大生產的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更多的利潤,資產階級著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調整生產組織形式。
2、出現:首先在新興工業和鋼鐵工業,一些大企業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資產階級一貫倡導的自由競爭原則,采取各種方式,控制產品生產、價格和市場,形成了壟斷組織。壟斷很快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方面,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
3、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4、主要形式: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壟斷組織的四種主要形式。
5、壟斷的目的、結果:直接目的在于保持企業生存發展,根本目的還在于保持和實現高額利潤,控制市場。 結果有利于生產力的提高,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有利于科學技術的結合和發展。但資本高度集中在少數壟斷資本階級手中,他們利用經濟手段干預國家政治,從而加強了國際競爭,導致戰爭危險。
【二】世界市場的發展
1、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更為迅猛,也更為廣泛。它在多個國家和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同時展開,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世界各地經濟聯系更加密切。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許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汽車越來越多,火車和輪船越來越先進,交通運輸日益便利;電報、電話的出現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與傳播。
19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了有線電報。19世紀中后期,電報和電話把世界各地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869年,從英國倫敦到印度城市卡里卡特的電纜鋪設完成,圖為印度工人在鋪設電纜。
3、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間,世界貿易額增長了三倍左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非工業國家生產的糧食和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往工業化國家,工業化國家生產的工業晶則銷往全世界,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4、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資本主義列強在全世界劃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資本主義列強瓜分完畢,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廣大地區基本上都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資本主義國家在輸出商品、掠奪原材料的同時,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輸出資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開始了艱難的發展歷程,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探究學習總結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