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課搞
2、新課流程:
(1)閱讀或觀看視頻了解對生物膜的探索歷程:提出假設—實驗觀察—驗證假設
先來看看科學家對脂質的探究和提取紅細胞的脂質的實驗,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認識磷脂的結構,并舉例說明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這個現象。當時科學家是從生理功能入手來探究的,通過實驗觀察,科學家才有嚴謹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這一假說。
(2)學習思考互動討論:脂質分子的結構并假設脂質構成膜的方式
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脂質分子的結構特點它有一個親水的頭部和一個疏水的尾部,最后得出細胞膜雙層脂質分子的正確排列方式。
(3)再提出新的探究內容:蛋白質在細胞膜上的位置 觀察—提出假設—修正假設—得出結論
科學家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細胞膜,提出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模型,但這一模型將生物膜描述為靜態的結構。閱讀教材,思考變形蟲為什么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是否相適應?
(4)學習思考互動修正: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解釋細胞膜的生理功能,如變形蟲的變形運動,因此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與功能統一,假設不完全成立,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完善,由于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發現,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鋪在脂質表面,有的蛋白質是鑲嵌在脂質雙分子層中。70年代通過熒光染色法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5)討論科學技術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還是由于技術的進步,對細胞膜提取和分離,并通過化學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從而證明了前面的假說是正確的
(6)總結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進一步驗證完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