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細胞的分子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與本節內容相對應的條目是“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概述”屬于理解水平,要達成這一目標,首先要理解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因此,本節的知識目標確定為:“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考慮到認同生命的物質性對于樹立唯物主義觀點具有重要意義,而本節內容恰好說明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的重要方面──許多生命活動是靠蛋白質來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就確定了“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的目標。
二、--思路
由于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圖解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三、教學實施的程序
學習階段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回憶、聯系,明確學習目標。
問題導學,主動獲取知識。
加工信息,構建知識體系。
闡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促進理解。
了解知識的應用價值,拓展思維。
系統總結。
反饋與矯正。
提問:
1.在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實驗中,哪些生物組織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
2.你們還能夠說出哪些食品中含蛋白質比較多?
3.有些食品,如切面、面包等要添加氨基酸,為什么?
4.你知道在生命活動中蛋白質有什么重要作用嗎?
評價學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通過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蛋白質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動所需要的重要物質,那么,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呢?
提問:蛋白質是由許多氨基酸組成的。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食物中的蛋白質經過消化成為各種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氨基酸有多少種?結構上有什么特點呢?
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主動獲得氨基酸結構知識,嘗試寫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
傾聽學生之間的討論,巡查學生書寫的氨基酸分子結構通式。
討論:
1.判斷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據是什么?
2.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區別在哪兒?
提問: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氨基酸是怎樣形成蛋白質的呢?科學家是怎樣開展研究的?介紹科學家人工合成蛋白質的研究過程和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閱讀課文,完成“思考與討論”。
討論: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2.20種氨基酸能夠形成多少種蛋白質?
讓有代表性的學生表達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猜想蛋白質的種類。
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用圖解形式記錄氨基酸與蛋白質的關系,說明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以及肽鏈的盤曲折疊方式決定蛋白質的多樣性。
提問:蛋白質執行哪些功能呢?
引導學生觀察、閱讀蛋白質主要功能示例,總結歸納。
討論:
1.蛋白質結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有怎樣的關系?
2.人類研究蛋白質的功能有什么意義?中國科學家在蛋白質方面開展了哪些研究?
本節課的學習要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結構層次,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及其多樣性的原因。在學習方法上,主要是通過觀察對比、圖文結合理解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