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細胞的分子
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思考回答:
1.豆漿、花生種子勻漿等生物組織樣液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
利用生活經驗參與討論:
2.瘦肉、雞蛋、牛奶等食品中富含蛋白質。
3.氨基酸是人體生命活動需要的成分,有的氨基酸人體內不能合成。
4.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物質。(答案可以很多,不限定。)
進入學習內容: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思考。
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總結出幾種氨基酸結構的共同點,試寫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
思考回答問題。
傾聽、體驗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和方法。
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閱讀氨基酸脫水縮合過程的文字、圖解,與同學交流看法,獲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知識。
思考回答,提出自己的猜想。
傾聽,參與交流,形成對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認識。
觀察、閱讀并思考。
回答問題,了解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中的研究進展及成果。
學生簡要回答出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結合方式、肽鏈形成具有空間結構的蛋白質的過程;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肽鏈的盤曲折疊方式決定了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及功能的多樣性。
學生練習。
聯系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
利用問題探討創設問題情境。
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引入新課。為講述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作鋪墊。
利用提問使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氨基酸結構特點是學習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基礎,讓學生自主對比觀察,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強調科學發展的過程,滲透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教育。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感知知識形成,突出重點。
使學生了解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研究前沿的工作,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相關情感。
通過總結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使學生獲得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的基本認識。
通過對練習情況的評價,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