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節技術的性質導學案
討論:有人將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比喻成一對“聯體嬰兒”,你怎樣評價?
結論:科學與技術關系密切,誰也離不開誰,
(3)技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技術與藝術的關系:
a.技術不同于藝術:
技術常常涉及工具、材料、技能、工藝、程序等,
藝術則涉及人類的價值觀、審美觀、藝術修養等。
b.技術離不開藝術:
在技術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產品的外觀、色彩、造型等都是藝術設計的范疇。
藝術能觸發智慧的火花,激發技術創造的想像力。而技術也會帶來藝術創作方式的改變。如電腦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作家的創作方式,改變了廣告設計者的工作方式。
4.技術的兩面性
任何事物客觀上都具有兩面性,技術也不例外。
例如:電池可以給人類帶來方便的動力和光明,但是電池中所含的重金屬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一粒鈕扣電池就能污染六十萬升水。又如汽車的使用方便了人們的交通,但是汽車的尾氣帶來的污染已經對我們生活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還有交通事故每年也要奪去數以萬計的生命。
“馬上行動”,填寫教材15頁表格,交流成果。
技術除了在客觀上的兩面性,人們在運用技術的過程中還會因為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惜對更多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如將加工技術用于造假,將化學工業技術用于制毒等等,這就在主觀上造成了技術運用的兩面性。
補充案例:核技術帶來的困擾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小男孩”,20多萬人喪生。8月9日又在長崎投下“胖子”,使長崎成為一片廢墟。
消息傳來,愛因斯坦、費米、西拉德等科學家感到震驚,同時也深感內疚。向世界呼吁:“技術應該用于為全人類造福,而不是毀滅人類。”
技術的本意是要為人服務的,在技術發明和使用的過程中,應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當的情況發生,始終堅持技術造福人類的信念。
閱讀:“信息技術帶來的困擾”
現代技術的發展,也挑戰著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如克隆技術。現在已經可以為人換心、換肝、換臉,那將來如果可以為人換頭的話,會出現什么問題?
案例分析:“決定胎兒性別的技術”,學生討論。
請學生看一則案例:“某廠花巨資買下一研究所的一項新產品專利,著手生產這一新產品,而就在新產品快要上市前,市場上卻已出現了相同的產品。”問:廠家該怎么辦?
總結得出:專利權受法律保護。引出技術的專利性:
5.技術的專利性
技術作為創造性勞動的成果,是技術發明者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它凝結著豐富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知識產權:在技術實現其價值的過程中,技術發明者對此享有一定的權利。
閱讀“小辭典”了解知識產權的更多內涵。
案例:“復印機的專利壁壘”,再次讓學生理解專利的保護作用。
如果沒有專利法,那就像在野地里種菜,誰都可以去挖,那還會有人去種菜嗎?
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保持發明創造的積極性,使技術創新活動走向良性循環。
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外資在我國辦廠,建立生產基地。一是看中我國廉價的資源,二是看中了我國廉價的勞動力,三是看中了我國廣大的市場。但是因為這些產品我們沒有知識產權,只是獲取一點廉價的加工費,一旦外國人把他們的技術撤走,這些工廠、機器就會成為一堆廢磚爛鐵。“中國制造”不如“中國創造”。所以我們的技術需要創新,我們的產品需要自主知識產權。我國開設“通用技術”這門課程的原因,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