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技術的性質
補充案例:水龍頭
分成4人一個小組討論下面三個問題:
水龍頭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
目的是控制用水。
a. 水龍頭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
能開、能關,控制水的流量。
b.水龍頭滿足了人們什么需求?
用水方便、節約。
b. 市場上有多少種能控制水的開關?
引導學生回答:撥位水龍頭、定量沖洗水龍頭、腳踩水龍頭……
學生討論:助聽器、水龍頭的每一次革新的目的是什么?解決了什么問題?
深入提問:助聽器、水龍頭的發明過程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就“助聽器、水龍頭的發明過程說明了什么問題”進行啟發。
引導回答:技術的目的性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技術活動之中。人類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技術活動推進了技術的不斷優化和不斷發展。
[案例分析] 現代通信技術中所用的手機的目的性?
技術的目的性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技術活動之中。人類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技術活動推進了技術的不斷優化和不斷發展。
過渡:技術的不斷優化和發展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技術的創新。
2.技術的創新性
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技術對人類富有挑戰意義的內在原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每一項技術的問世都是創新的結果,都閃爍著創新的光芒。
[閱讀] 瓦特蒸汽機與第一次技術革命
[討論] 蒸汽機的發明是如何推動了技術的發展?列舉兩個類似的實例。
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是一種成本效益合理的動力機器, ……,從而引發了第一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從手工業時期帶到了機器時代。
正因為瓦特創新、發明了蒸汽機,從而改變人類過去完全靠人力、畜力、水力作為主要動力的歷史,人的體力得到初步解放(把人類從手工業時期帶到了機器時代,這就是第一次技術革命的主要特征。)。
引導學生列舉3個類似的實例:
實例1:造紙術的發明
蔡倫, 字敬仲, 桂陽(今湖南桂陽縣)人。公元88年 ( 東漢永和九年 ) 發明了造紙術。
一次偶然在郊外看見茂密的樹再度觸發了他造紙的靈感。他命人剝取大量樹皮, 磨成漿粉,經高溫蒸煮, 然后以固定尺度木模, 造成紙型, 再曝曬、風干, 終于造出了紙。
我國的造紙術先傳到朝鮮、越南, 約6xx年傳到日本, 后又傳到阿拉伯。12世紀中葉再傳人歐洲4xx年后傳到美洲。紙的發明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被列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使中國躋身聞名古國。
萊特兄弟 第一架飛機
19xx年12月17日, 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在大西洋沿岸的吉迪赫克試飛成功。
實例3:匈牙利拉茲羅發明了圓珠筆:
1943年, 匈牙利一個印刷廠名叫拉茲羅•約瑟 夫•比克的校對員, 發現機器上剛印好的清樣含水分多, 用自來水筆改正, 會發生浸潤模糊的現象。為了克服這現象,他便經常琢磨使用各種辦法來進行改進。有一次, 比克找來一根圓管, 裝上油質顏料, 把筆尖改成鋼珠, 使這種筆書寫流暢, 于是, 世界上第一支圓珠筆誕生了。
[案例分析] 現在通信用的手機中有沒有一些技術創新?
技術的創新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歷程,有時一個產品往往要經歷漫長的進化過程,需要不斷的更新換代。技術的不斷革新是通向技術發展之路的重要機制。
[閱讀] 顯示器的革新與電視機的創新
[思考] 電視機的創新和發展經過了哪幾個技術革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