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一語文教案及練習題全冊2
2、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二、分析課文語言特色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三、分析課文思想內容
1、韓愈在文中所提的觀點是不是都是進步的?我們該借鑒哪些?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體現出韓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時代意義。
四、布置作業:1、思考練習四
五、板書設計
段 意 論 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后學號召
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八 獲得教養的途徑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了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學生探討閱讀經典作用,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
3.學生探討閱讀經典和求知問道的作用,探討獨立思考和創新的關系,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
4.學生學會質疑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5.掌握生字詞
跋涉 狹隘 慰藉 斑斕 閑暇 戕害 麻痹 符箓 鎖鑰 恢弘huī
[教學方法]
學生討論為主,教師適當引導。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國作家。出生于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1891年,他通過“邦試”,考入毛爾布隆神學校。由于不堪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半年后逃離學校。這期間他游歷許多城市,從事過多種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