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學設計
(要注意講清兩點:一是勞動產品,二是用于交換。)
同學們還能舉出些例子來嗎?(引導學生思考禮品是不是商品)
那么初中畢業前夕,同學們互贈禮品,a同學把自己制作的禮品送給同學,而b同學從商店買來禮品送給同學,那么你們說這兩種禮品都是商品嗎?
(教師歸納)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開來解釋了:當老師到商場去買的時候,是用貨幣進行交換的,而這支鋼筆能放在貨架上等人選購,必然耗費了人們的勞動,因此,這時候這支鋼筆就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了;而當老師作為獎品送給a同學的時候,它還是一個勞動產品,只不過這時候并不用于交換,而是作為一種贈送,所以這時候的鋼筆就不是商品的。
2、貨幣
(講解貨幣的產生過程)
商品耗費了人類勞動,所以我們購買東西的時候就要付款了,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所支付的貨幣又是怎樣來的呢?是不是商品出現的那一天,貨幣也跟著同時出現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論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購買商品的時候需要支付貨幣,乍看起來商品和貨幣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但實際上,貨幣的出現比商品晚得多。貨幣既不像孫悟空那樣是由石頭爆出來的,也不是上帝創造的,它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出現了最初的商品交換。由于當時的生產力的不發達,人們能夠拿出來進行交換的商品不多,人們進行直接的物物交換就能夠滿足生活的需要了。這時候的交換只是一種偶然的物物交換。
(副板書:偶然的物物交換)
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這樣,物物交換擴大了,交換變得越來越頻繁了,交換的范圍越來越大,交換的商品種類也越來越多
(副板書:擴大的物物交換)
但這樣就出現了新的問題了。譬方說,老師今天出去采野果,收獲不錯,采到了一籃子野果;而*a*今天則出去打野豬,很好運氣地捉到了一只小野豬;而*b*家里祖傳留下了一把石斧;最后*c*在家里織麻布,辛苦地織了一個上午,也織出了一匹布來。我們都把這些東西拿到市場上去交換,改善一下生活。老師這幾天都沒肉吃,想吃點野豬肉,于是我就找到了a,但a就說他打獵的時候石斧爛了,他急需一把石斧;石斧的擁有者b又想買匹布做件衣服,而c比較富裕,需要點飯后果來補充營養。那么,如果老師想要麻布的話,那可以直接和c交換,因為剛好c要需要野果,我們的交換便成功了,但現在如果老師想要的是野豬肉的話,那么同學們幫老師想一下辦法,怎樣才能換到老師需要的野豬肉呢?
正如所說的,我們要換得野豬肉,得先換麻布,再用麻布換石斧,最后才用石斧換野豬肉。原始人往往是費盡周折才能交換成功,有時幾經周折都不能交換成功。久而久之,人們就會發現,只有當雙方都需要對方的東西的時候,交換才能成功,否則交換無法進行下去。為了克服這樣的一種困難,人們都會先將自己的東西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再用這種商品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大家都需要野果,樂意接受野果,即野果能換取市場上的任何東西,那么野果就成為了一般等價物了,人們只要拿著野果到市場上去,就不會有交換困難的情況出現。
(副板書: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物物交換)
一般等價物是商品,同時還表現著其他商品的價值,充當著各種商品進行交換的媒介。在歷史上,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的東西有很多,像貝殼、牲畜、珍珠等等。說到貝殼充當一般等價物,其實在漢字中可見一斑,像帶貝字旁的字還真不少:賺、賠、贈、賊、賄、貴、購等等。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背著一大袋的貝殼去買東西,這就得小心翼翼的,因為說不定我們一不小心摔了一交,貝殼就全爛了;又或者我們在市場上去買東西,拉著一頭牛去,我要買東西的時候就從牛身上割一塊肉下來,那顯然是不行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地出現,人類在不斷的總結下,最終一般等價物的重任就落在了貴金屬金銀的身上了,因為金銀有著其他物品無法比擬的優點,使得它漸漸地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那么金銀有什么優點使它能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呢?同學思考一下。正是因為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等的特點,使得它在各種物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材料。當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它們就成為了貨幣。